2月28日10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相關政策有關情況。今天的嘉賓包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先生,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女士。
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表示,今年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預計同比增加18.9萬、32.2萬人。
擴招碩士研究生18.9萬
首先,科學確定分校招生規模的方案。教育部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財政支撐的情況,以及高校辦學條件等因素,精準測算全國現在有44萬左右的研究生導師、1.2萬個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尤其是近年來新增2000多個碩士點的培養能力和承載能力,科學確定分校招生的規模,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高校傾斜。今年我們基本做了一個測算,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的規模同比比去年可能會增加18.9萬,同時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的規模,同比爭取增加32.2萬人。接下來,我們分省分校的方案在貫徹落實當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科學施策,根據培養能力,在確保培養質量的前提下,確定分校招生規模方案。
二是重點投放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領域。投放到什么專業為主,除了培養能力以外,我們還要看社會需求,幾年后就業不成問題,主要投放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的領域,現在這些領域都是非常缺人才的。研究生計劃增量,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專升本的計劃增量,將投向職教本科和應用型本科,主要向這些學校增加名額,向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傾斜。我們調研下來,這些專業今后一段時間社會需求比較旺盛。
三是我們會嚴把招生和培養的質量關。教育部將指導各有關招生單位以質量為核心,嚴格招生培養管理,擴招以后必須要高質量完成招生和培養任務。謝謝。
最大限度增加就業機會
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新冠疫情發生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專題部署。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就業工作原本壓力就不小,加之突發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教育部把畢業生就業擺在突出位置,與有關部門一起盡最大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升學機會、開展精準指導服務。要積極推進的重點工作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最大限度增加就業機會。我們與人社部一起著力穩住大學生就業崗位基本面,剛才游鈞部長已經從人社部的角度介紹了,怎么樣把大學生就業主要的幾塊能夠穩住,所以基本面的穩住很重要。除此以外,我們還將重點加大基礎教育、基層醫療、社區服務等領域招錄。加大政策傾斜,鼓勵更多應屆畢業生參軍入伍。會同有關部門實施好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各類項目,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二是拓展畢業生升學深造渠道。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綜合考慮高校辦學承載能力,以及同時考慮支撐國家戰略所需學科、經濟社會發展緊缺專業等因素,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著力擴大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同時,結合職教本科、應用型本科這些類別學校的建設,我們已經花了比較大的力氣來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圍繞社會服務管理新業態發展等對一線技術人才的需求,這個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這次順應這個需求,積極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的規模。
三是多種途徑開拓招聘渠道。我們已經與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舉辦了12場網上大型招聘活動,我們跟有關行業部門的合作還將繼續,已經在籌備的還有18場全國性的(活動),同時要求各省市各高校大力增加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專業匹配度高的崗位來進行網絡招聘會。除了各級政府和學校以外,我們還尋求與社會招聘網站合作,也是疫情發生以后著力做的事情,已遴選了5家規模大、崗位與畢業生匹配度高的企業(前程無憂、智聯招聘、BOSS直聘、中華英才網、獵聘網),我們跟這5家企業合作,他們都將開辟校園招聘專區,而且全部免費為大學畢業生提供高質量服務。考慮到畢業生對用人單位可信度的關切,我們要求這些企業嚴格審核崗位信息,確保真實可靠準確。我們跟這些企業緊密合作,教育部今天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就是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服務不打烊,我們希望創造條件,不見面也能招聘,也可簽約認定。
四是更加精準提供指導服務。我們要求每所高校必須關心關愛每一位畢業生,要求學校就業指導教師和輔導員,甚至所有的碩士生、博士生導師都要密切關心每一位畢業生的畢業和就業工作,要求以“一人一策”等方式加強個性化指導,盡最大的努力向畢業生推薦符合其個人特點的崗位,我們還會積極引導畢業生找準職業定位,合理調整預期,希望每個人盡快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來源:中國網。
轉載自:青塔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