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務事業的興辦
洋務運動是在19世紀60年代初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興起的。
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興辦洋務。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
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首先是為了購買和制造洋槍洋炮以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有借此加強海防、邊防,并乘機發展本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意圖。這一點,在奕?等人的奏折中說得很明白。奕?認為,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是“心腹之害”,俄國是“肘腋之憂”,英國是“肢體之患”,所以“滅發(指太平天國)、捻(指捻軍)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體怎么辦?奕?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李鴻章的主張與奕?基本一致。他認為,“但求外敦和好,內要自強”,而“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
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最先做出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他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個思想后來被進一步概括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輔助,并以前者來支配后者。
洋務派舉辦的洋務事業主要有:
第一,興辦近代企業。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用工業。1890年以前,在全國各地共創辦了20多個軍工局廠。其中規模較大的有5個:1865年,曾國藩支持、李鴻章籌辦的上海江南制造總局,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同年,李鴻章在南京設立金陵機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創辦福州船政局,附設有船政學堂,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造船廠;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機器局;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湖北槍炮廠。
洋務派在創辦軍事工業中遇到資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應不足,以及交通運輸落后等困難,需要加以解決,因此興辦了一些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共創辦民用企業20多個,重點是采礦、冶煉、紡織等工礦業和航運、鐵路、電訊等事業。這些企業除少數采取官辦或官商合辦方式外,多數都采取官督商辦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辦企業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都是李鴻章籌辦或控制的。這些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雖然受官僚的控制,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
第二,建立新式海陸軍。19世紀60年代,京師和天津、上海、廣州、福州等地的軍隊紛紛改用洋槍、洋炮,聘用外國教練。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湘軍也是用洋槍裝備的軍隊。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國臺灣,清政府籌辦海防、建設海軍之議隨之興起。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共有艦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師是清政府的海軍主力,擁有艦艇20多艘,這支艦隊一直歸李鴻章管轄。
第三,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微博]生。興辦近代工業、訓練新軍,需要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為此,洋務派創辦了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間,創辦新式學堂30多所。主要有三種:一為翻譯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主要培養翻譯人才;一為工藝學堂,培養電報、鐵路、礦務、西醫等專門人才;一為軍事學堂,如船政學堂等,培養新式海軍人才。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還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費赴歐留學生200多人。
二、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一)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首先,洋務派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力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同時也試圖“稍分洋商之利”,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
其次,洋務運動中,為了培養通曉洋務的人才,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與此同時,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總局附設的翻譯館還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最后,洋務運動時期,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傳統的“重本抑末”、“重義輕利”、商為“四民”之末等觀念都受到沖擊,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開始變化,工商業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種技術和器物被視為模仿、學習的對象。這一切,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風氣的改變。
(二)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歷時30多年,雖然辦起了一批企業,建立了海軍,但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甲午戰爭一役,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在封建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維持封建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條件下發展一些近代企業,為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服務。但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充分地發展起來的。洋務派既要發展近代企業,卻又采取壟斷經營、侵吞商股等手段壓制民族資本;既想培養洋務人才,又不愿改變封建科舉制度。這就決定了洋務派企圖通過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必然失敗的命運。
其次,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已與西方國家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正是依據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它們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而洋務派官僚卻一再主張對外“和戎”,興辦的企業一切仰賴外國,企圖依賴外國來達到“自強”、“求富”,無異與虎謀皮。
最后,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派所創辦的一些新式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門式的。洋務派所辦的軍事工業完全由官方控制,經營不講效益,產品往往質量低下。官商合辦和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其管理人員大多由政府委派,商人沒有多少發言權,還要承擔企業的虧損。企業內部極其腐敗,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污受賄、揮霍浪費等官場惡習。大小官員既不懂生產技術,又不懂經營管理,無法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
正因為如此,洋務運動不可能為中國擺脫貧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終失敗的命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