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把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設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方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發展一流本科教育,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創新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面大膽創新,把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各環節,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堅持理想信念與職業精神相結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構建本研互動、醫學院與附屬醫院互動、線上線下互動、課內課外互動的“一體化”思政工作體系,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上海大學無人艇團隊、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團隊和上海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堅定理想信念、優化師德師風方面樹立了良好榜樣。堅持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開展“課程建設、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三位一體的人文醫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加強人文醫學示范課程內涵建設,明確思想價值引領重點;上海中醫藥大學《跨界協同育人共同體項目》入選“2018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入選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試點單位。堅持專業領域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上海理工大學發起“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思政講師大賽,選拔大學生走上形勢政策課講臺,講述所學專業、所在領域的發展動向和自身專業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帶來的貢獻;上海體育學院推出“體育強國課”“國球思政課”和“中華武德課”,開講“國乒奮進路、體育強國夢”示范黨課,引導學生從自我價值實現的“小我”向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大我”轉變。
聚焦關鍵環節,全力提高培養質量。各高校堅持以質量為核心,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創新教學方法、堅持優良教風、加強師資培養以及人才培養國際化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通過調整課程難度、打造“金課”和推進在線課程建設等方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海大學推進研究型、挑戰性教學課程建設,秉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三位一體課程目標,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已有216門課程開設示范課。華東政法大學開展“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緊扣上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設6個復合型專業建設試點、20門復合型課程、19門律師實務課。上海理工大學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推出較高難度的“榮譽課程”,配備師資和教學實驗條件,激發學生追求卓越熱情。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提升導師指導能力為目標,啟動“聯合培養博士生導師短期訪學”“青年研究生導師國外訪學”“青年研究生導師國內高級訪學”等項目。上海大學開展四期“研究型挑戰性教學系列培訓”,采用“小班化教學、互動研討、實戰演練”方式,豐富教學理念,增強實戰技能。上海師范大學實施“青年骨干教師三階段培養計劃”和教師“六個一”終身發展工程,強化教師終身學習理念,實現對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全過程、全方位、全覆蓋支持。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互訪、合作交流等,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素質。華東政法大學與英國利茲大學合作設立“2+2”雙學位項目,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上進行探索。上海海事大學構建層次分明的海外學習實習項目,包括與世界知名大學合作的雙學位項目、支持學生赴海外院校選修課程的單雙邊項目以及以創新創業、航海文化等為主題的假期游學活動。上海大學與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高校在多學科領域開展本、碩聯合培養、碩士雙學位和博士聯合培養等,吸收海外優質資源開展教育教學,2019年共派出學生2186人次。
落實全面發展,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打造協同育人平臺,培養學生“雙創”能力。華東政法大學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密切合作,通過“法律助理”“庭審直擊”“中院庭審觀摩”“基層法院庭審進校園”等實踐項目,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踐的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帶進校園、帶入課堂。上海電力大學以校企聯合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上海理工大學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學院”,校企共同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把產學研教學基地建在企業,在企業設置專職教學管理崗位,推動本科生以項目為任務,以問題為牽引,以課程形式參與科學研究工作。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立20余個校企聯合培養工作室和150余個校外骨干實習基地,校企聯合指導本科畢業設計達46.6%。上海音樂學院依托歌劇院,以聲樂與歌劇表演為牽引,輻射帶動指揮與藝術指導等多學科協同發展。堅持以賽促學,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創新競賽。上海理工大學獲得2019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在“挑戰杯”競賽中獲特等獎。參加競賽活動既開拓了學生視野,又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