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考研人數增加,有人認為二本、三本院校畢業生逐漸成為考研的主力軍。但不少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同學對自己依然缺乏自信,怕將來就業不理想,所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平臺,贏得更好的人生。難道二本、三本的同學就沒有優勢?名校的研究生一定會讓你的人生會更加精彩嗎?
非名?忌“不自信”從何而來?
郭老師您好,現在“考研專業校”是一個熱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大多數同學是迫于自己學校的名氣小才考研的,而非自己的理想,您覺得非名校同學的這種心理從何而來的呢?
郭聰榮: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即所在學校條件(客觀條件造成的差距),父母的期待,社會的眼光,自我的內心預期。
第一,由于所在學校的定位非一類院校,而使這些考生所享有的資源存在一定的差距。眾所周知,國家對于一類重點院校是有特殊政策的,從而各種軟件與硬件資源的分配也不能夠平衡。一類院?梢垣@得更多的國家財政補貼和更加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于是,一類院校文科專業可以獲得更多的課題項目,理工科專業也有更多的科研經費,而優秀的師資無疑也會聚集于此。相反,二、三類院校的學生在這些方面所享受到的資源都遜色不少。另外,由此導致的市場中的資源流向也不均衡。各類資金為獲得更多的有形與無形的收益,必然將一類院校作為首選。因此,在校期間二、三類院校的考生必然與一類院校產生一定的差距。
第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給考生造成一定的壓力。每一對父母都會以自己的子女為驕傲,都在子女的求學與就業以至于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寄寓了無限的期待。當子女辛苦地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之后,踏入了那個并非十分理想的大門,父母在鼓勵支持之余,不免會略有遺憾。有些父母甚至一心要求孩子繼續考研,最好是考取全國重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此時,這類考生一方面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視自身現狀與這種期望之間的差距,因此自卑心理不禁油然而生。
第三,社會用人單位對二、三類院校的異樣眼光也是他們的自卑心理的催化劑之一。遍覽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便不難發現,凡是較為優秀待遇較好較有發展前景的單位,往往對畢業生的本科畢業院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稍低一點的或許會要求學生畢業于省屬重點院校,而更加嚴格的則需要學生畢業于“985”、“211”院校,直至某些國家重點單位和實力超強的外企甚至只錄用清華北大等級別院校的畢業生。因此,二、三類院校學生的求職之路便顯得更加艱難。當收不到心儀單位的offer,甚至遭到明確回絕的時候,無疑會給他們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第四,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向上的進取心,都對自己有各種層次的預期,當自我的預期無法兌現的時候,難免有受挫的感覺。在二、三類院校的學生,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歷數學校的種種弊端?赡苡行⿲W生對此沒有更多的追求,滿足于現狀,或者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更高的預期,于是內心坦然,安然度日。而追求更好的生存境遇是每個人發自心底的天然渴求。因此,更多的學生對現狀不滿,認為本科期間,遠遠沒有達到自我的預期。尤其是當與身處一類院校的同學對比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不都是缺陷,也可以轉化為動力”
非名校的學生也是因人而異的,從一般院校走出來,在名校當教授的大有人在,而有的人就一直消極下去。您覺得自卑除了缺陷,會轉化為動力嗎?
郭聰榮:在心理學中,自卑指的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自卑心理容易對個人的行為產生阻遏作用。阻遏力的形成過程是:自卑引起心理壓力和緊張,激起逃避或退縮反應,抑制自信,導致焦慮,形成內在阻遏力。這是相當普遍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壓力轉換模式。
由于存在以上四個方面的因素,非名校的考生會明確認識到自身某些素質的不足。當認識到這一現狀之后,如果繼續以一種消極的狀態,便容易產生上述類似反應。
自卑心理雖然具有以上種種消極面,但是也不失為一種“否極泰來”的良藥。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個體追求優越的欲望來自人的自卑,例如有些人器官缺陷,通過補償來解決。也就是說,雖然是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如果以積極進取的姿態駕馭之,便可使其呈現另外一番面貌。非名校的考研同學只能說明他們在高考這一關沒有展現最完美的姿態,并不能對他們的綜合能力一概否定。有些同學可能具備更加優秀的社會活動能力,善于組織協調多方面關系,也可能有相當好的科研能力與研究潛質。某些同學在認識到身處二、三類院校的一些劣勢之后,客觀分析自身各方面的條件,形成較為全面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覺察能力,并且不斷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化壓力為動力。
“同學說我很優秀,但是我還是忌諱別人問我的‘出身’”
有的非名校的同學能力很強,無論在學校的獲獎的情況,還是參加社會活動、實習等都表現出很強的能力,但是就是對自己的“出身”表示很尷尬,自己也總有想跳出去的感覺,總想通過考研來實現這一切,您覺得這樣的同學如何平衡自己呢?
郭聰榮:其實這屬于消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怯于與人交往。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
要克服這種心理,就需要學生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要正視考研這件事情,明確考研是為了什么。當考生了解了考研過程中需要付出什么,就可以將目標細化,一步一步落實下來。在這個不斷地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的過程中,考生就可以獲得一種自我認可,并且逐漸克服自卑心理。
同時也需要學生善于自我滿足,坦然面對挫折,加強心理平衡。凡事應不懷奢望,要善于自我滿足,知足常樂。無論生活、工作或學習,目標都不要定得過高,這樣,就容易達到目標,避免挫折的發生。努力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而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體驗,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是十分有利于恢復自信心的。遭受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輕視自我,要客觀地分析環境與自身條件,這樣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發現人生處處是機會。
除此之外,還需要學生多與他人進行交流。在與他人的心靈碰撞中,可以了解到別人眼中的自己。通過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別人了解到一個真實的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另外,多參與社會交往,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豐富生活體驗;通過交往,可以抒發被壓抑的情感,增強生活勇氣,走出“出身”的怪圈。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講,考研成功是克服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自卑心理的最佳方式,但是也并不盡然。要理性地對待考研這件事情。有人可能是為了逃避就業而去考研。例如一個同學在北京工作的時候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有人際關系等問題,以至于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環境,只好又回到高校去讀博士后。像這樣的狀況,是為了逃避而去讀書,只能讓他越來越自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要在自身尋根究底,根本解決二、三類院校學生的自卑心理,而不是另尋他法,治標不治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