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航空航天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空天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7月,是電子科技大學為拓展航空航天科研領域、建設空天信息新學科、開展多學科融合型高水平科學研究和培養本碩博各層次高素質創新人才組建的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導航、制導與控制”、“系統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覆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完整培養體系,并設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在測控通信與導航控制技術、空天信息科學技術等方向上擁有雄厚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8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70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0人、副高30余人、博士生導師5人;航空航天重大專項及863等領域國家級專家3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41人具有航天航空專業背景的博士學位,80%的教師在35歲以下。此外,學院還聘請了20余位航空航天領域杰出專家分別擔任協議教授、客座教授及名譽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 在國家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學校完整、強勢信息學科群,學院發展迅猛,在導航制導與控制、空天信息科學技術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建院以來累計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余項,累計到款近1.5億元;撰寫專著3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700余篇、申請及授權專利40余件;榮獲省部級及軍隊科技進步獎3項。形成了以總裝備部為代表的重點部門,以航天和航空軍工集團為代表的重點行業,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廣泛的科研任務渠道;構建了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為代表的基礎研究、以863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研究、以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為代表的工程型號研制的科研任務體系;凝練了測控通信導航及其無線寬帶測試、空間微波、空間光通信、聲波定向、智能協行助力機器人以及空間信息系統仿真測試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并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新型無人機和民航安全等領域。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國際交流,與國際知名大學、企業及國內航天航空重點研究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七院、INTEL、美國微芯公司、日本東京電氣通信大學等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聯合實驗室,其中包括空間通信技術聯合實驗室、導航制導與控制研究中心、臨近空間技術實驗室、精確制導工程中心、機器人遠程控制國際聯合實驗室、智能機電控制聯合實驗室、先進半導體制造與工業工程聯合實驗室、空間運行技術研究中心、變頻節能混合電源系統實驗室等。
航空航天學院主要面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工學以及其他相關理學一級學科下各專業方向,如導航制導與控制、空間信息系統、電子工程、計算機應用、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光學工程、系統工程等,招收優秀推免生及本科畢業生,在空間信息科學技術方向上培養以多學科融合為特色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式將以國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項目為牽引,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系統總體設計與工程開發能力,為我國航空航天及相關領域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復合型研究人才。 學院現有全日制研究生51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88人,博士研究生23人。 近年來,我院研究生就業率一直保持100%,其中1/3左右進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下屬軍工科研院所工作;約1/2進入Intel、IBM、愛立信、摩托羅拉、朗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百度、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IT企業;部分進入金融、電力等行業相關單位,還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進入高校執教或到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九州生氣攜風雷,春華秋實譜新篇。今后,航空航天學院將不斷開拓創新,建設成為國內領先開放式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復合型高層次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培養搖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