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從實踐到認識: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認識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系。而認識的任務卻要求把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這是認識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認識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觀事物,而在內容上則更深刻、更正確、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觀事物。這是它的特點和優點,但也造成認識脫離現實的可能性。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所謂“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就是這個道理,F代科學哲學中所謂“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也指明人們總是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行觀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于實踐,深入調査,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二、從認識到實踐: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由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是否可靠,能否轉化為現實,理性認識本身無法回答。這是認識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從實踐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指導實踐,使認識物化、對象化,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從認識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般性的東西,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個別的、具體的事情。一般與個別、理論與實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必須從實際出發,把一般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從理論原則出發,不顧實際情況地生搬硬套。成語中的“量體裁衣”和“按圖索驥”,就是兩種正反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理論向實踐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此就必須以對客觀事物的事實性認識為基礎,對客體的價值即它對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按照客觀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內在尺度),在觀念中建構起實踐改造所應達到的理想客體,即形成實踐觀念。這是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變理論為現實的中介環節,也是決定性的環節。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最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三、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活動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動,無論是認識課題的選擇、認識工具的使用,還是認識結果的總結和概括,都離不開理性因素的指導。②解釋作用。借助科學理論,可以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象作出系統的說明。③預見作用。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的科學預見比起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經驗推測,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動力作用。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而實踐對認識發生作用,還得通過情感、意志這些非理性因素。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意志對人的認識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②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列寧說:“以為只有詩人才需要想象,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積分的發現沒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③激發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發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
四、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恩格斯說:“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對于某一自然現象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比較科學的理論。認識社會生活更是如此。我們黨對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就經歷了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到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算達到比較完整、科學的認識,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五、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思想落后于實際,就容易犯保守的錯誤。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個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時,如果人們硬要把將來可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階段,就容易犯冒進的錯誤。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群眾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
【習題精練】
一、單選題:下列每題給出的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人們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有所差別,這說明了()
A。感性中滲透著理性認識 B。理性中滲透著感性認識
C。主體的差別對認識起決定作用 D。感性認識根本不可靠
2.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這說明了()
A。感性中滲透著理性認識B。理性中滲透著感性認識
C。主體的差別對認識起決定作用D。感性認識根本不可靠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是()
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不可靠
B。感性認識是對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
C。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書本
D。感性認識來源于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于間接經驗
4.不顧實際情況,死搬書本上的教條,這種觀點在認識論上屬于()
A。唯理論B。經驗論C。反映論D。先驗論
二、多選題:下列每題給出的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1.要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應該()
A。在實踐的基礎上觀察大量生動的現象
B。盡可能地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C。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D。通過事物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2.關于實現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B。要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C。要把理論的正確性和現實的可行性有機結合起來
D。要讓理論被群眾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3.荀子云:“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有()
A?吹搅烁行哉J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B。看到了理性認識高于感性認識
C?吹搅藢嵺`高于認識D。看到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4.在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時也不可忽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下列屬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A。概念、判斷、推理B。習慣、本能
C。直覺、靈感D;孟搿⑾胂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認識的發展過程滲透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第一印象屬于感性認識,個人之間出現對同一個人第一印象的差別,是由于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認識,而每個人由于文化背景、個人思維、審美標準等理性認識的差異而導致對同一個人有不同的第一印象。選項C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說法。主體的差別不能對認識起決定作用,起決定作用的只能是實踐,實踐決定認識。選項D說感性認識根本不可靠,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否定了感性認識在認識過程中的基礎作用和意義。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在做這道題的時候,考生要善于尋找題干中的關鍵字,題干是黑格爾的一句名言,關鍵字就是格言這個詞,格言屬于理性認識,不同的人對其理解不同是因為理性認識中滲透著感性認識。老年人的飽經風霜和青少年的缺乏閱歷的感性認識不同,故對格言內涵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
考研[微博]政治馬哲的命題常常采取引用名人名言的類型,在做這類題的時候注意將名言中的關鍵詞或者關鍵語句尋找出來,和選項一一對應,才能準確地找出答案。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
判斷一種認識是否可靠必須以其是否正確為前提。感性認識正確就可靠,理性認識也一樣,在兩者都正確的前提下,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所以,選項A錯誤。
感性認識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人們通過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就能得到關于事物外部聯系的認識,所以感性認識是源于實踐的,脫離了實踐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抽象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的結果。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因此,不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所以選項C錯誤。
直接經驗是指通過親身實踐而總結得出的經驗。間接經驗是從他人那里,主要是從書本上獲得的經驗。通過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從他人那里等獲得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兩種途徑。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種形式。所以選項D錯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
4.【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能動的反映論,在處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中反對唯理論和經驗論,選項A的唯理論是說只承認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重要性。選項B的經驗論與唯理論恰恰相反,否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認為感性經驗是最重要的。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導致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本題中,題干是教條主義的做法。教條主義割裂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理論和實際的關系,局限于理性認識和理論,是唯理論的工作表現。選項C和D與題干沒有直接關聯。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
二、多選題
1.【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如何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就是要通過事物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首先積累大量的、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然后對于這些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完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D。
2.【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理性認識如何向實踐飛躍。
實現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觀察大量生動的現象,盡可能地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通過事物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D。
3.【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本題是一道引用名人名言的題。在本題中,聞之、見之是感性認識,知之是理性認識,行之是實踐,學至于行是說認識的目的是實踐。荀子這句話在認識論上具有辯證法思想。看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并且明確理性認識高于感性認識,實踐高于認識,看到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BCD。
4.【答案】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非理性因素。
首先考生應該明確認識過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定義。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選項A屬于理性因素,故不選。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CD。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