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五章是考研政治的高頻考點。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李先靈老師建議同學們在復習時重點把握以下黨建內容:
一、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1)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我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從生死存亡的高度認識黨群關系的重要意義
第一,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能否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
第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2.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則
(1)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則
第一,根本立足點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處理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關系;
第三,切實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
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1.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四個考驗”、“四大危險”、“四個能力”、“一條主線”、“三型政黨”的內涵
解析: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四個考驗”是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
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四大危險”是指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
新形勢下黨建的 “一條主線”是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
新形勢下黨需要增強的“四個能力”是指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新形勢下黨要建設成的“三型政黨”是指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2.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學習黨的歷史,深刻認識黨的兩個歷史問題決議(《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的經驗教訓,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堅定政治立場,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3.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敢于開拓,勇于擔當,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慵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練習題:
1.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黨的建設需要增強黨的( )
A。自我凈化能力 B。自我完善能力
C。自我革新能力 D。自我提高能力
答案:ABCD
解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黨的建設需要增強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以下關于我國黨群關系的論述,正確的有(
A。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B.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
C.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D。我黨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解析: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中國共產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我黨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