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為了滿足人本身的需要。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價值的問題。
一、實踐活動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
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實踐的真理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反映了實踐對象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人們只有按照真理辦事,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實踐的價值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特定的價值目標。任何實踐活動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二、價值及其內涵
1.價值及其特性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哲學上的價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適性,是對各種特殊的價值現象的本質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觀世界的事物(客體)對于人(主體)的需要滿足與否(意義)的關系。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發生和形成的。
價值的特性有四個方面: ①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關系的各個環節都是客觀的,包括人的需要、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以及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客觀性。
②價值具有主體性。這是因為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及具有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不是一種自然的、現成的關系,也不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的關系,而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關系。
③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這是由于價值關系的主體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因此人們的需要、實踐以及需要滿足的形式都表現出了社會性和歷史性。
④價值具有多維性。任何一個層次的主體都表現為一定的整體,由于其結構和規定性又是復雜的、立體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體的價值關系都具有多維性或全面性。這就要求人們在創造或實現價值時,必須對某一價值物的價值作全面的考察,以決定取舍。
2.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價值評價是一種關于價值現象的評價性的認識活動,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價值評價的特點主要有:①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評價性的認識與知識性的認識不同,知識性認識是以客體本身的狀態為反映內容,以獲得關于客體的“真”的認識為目的的;評價性認識則以客體和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為反映內容,以獲得關于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即“善”、“美”的認識為目的的。②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知識性認識是人的主觀反映客觀的過程,主體的狀態、需要不應當影響認識的客觀結果,一個正確的認識是不應以不同主體的具體特點為轉移的;評價性認識所認識的是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因而主體的存在狀態作為價值關系的構成要素必然會對評價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使評價結果依主體的具體特點而轉移。③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評價是關于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認識,是對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的判斷。人們是否正確地作出這種判斷,取決于人們所具有的相關的知識性認識。包括對客體屬性和主體需要兩個方面的認識。只有對主體和客體都有了正確的知識性認識之后,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評判。
價值評價的特點表明,評價并不是一種主觀隨意性的認識活動,而是具有客觀性的認識活動。只有正確地反映了價值關系的評價才是正確的評價。實踐是檢驗評價結果的標準。列寧說:“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義’中去。”成功的實踐既表明知識性的認識是正確的,同吋也表明評價性的認識是正確的,表明評價正確地反映了客體對主體的價值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價值評價存在著差異或矛盾,并不說明價值評價沒有客觀標準。由于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利益從根本上代表著人類整體的要求和利益,是與歷史發展的基本要求或趨勢相一致的,因此對于任何價值評價的主體而言,其價值評價只有與人類整體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確的價值評價。
3.價值評價的功能
價值評價在實踐中起著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首先,價值評價作為人們對自身的客觀需要和要求的自覺反映,是推動實踐不斷實現價值的精神驅動力量。其次,價值評價作為實踐的主體尺度是實踐發展的規范因素。最后,價值評價作為實踐活動的目標是實踐活動發展的導向因素。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和體系。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或階級在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促進作用。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倡導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社會政治理想、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觀、集體主義的道德觀,真善美相統一的積極健康的審美觀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工作。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對于當代青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
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有區別的:
①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
②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價值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多樣性。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差異和矛盾,說明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之間具有矛盾性。這種矛盾,一方面給人類的生活、活動造成了困難和困境;另一方面,這種矛盾的不斷出現和解決又不斷地推動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
真理和價值統一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要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自我調節來解決真理和價值的沖突,實現真理與價值的統一。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并將二者統一起來的結果。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最后,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人們在實踐中通過真理與價值的相互引導、相互結合、相互過渡來實現真理和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堅持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