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在紅旗下成長、與共和國高等教育事業同呼吸共命運的高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師生英勇奮戰在第一線,共投入醫護人員3.4萬,病床1萬余張、管理方艙病床6000余張,是全國投入最多醫療資源的高校;同時,積極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以硬核科研成果助力抗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彰顯了學校“為國排憂、為民解難”的責任擔當。下一步,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有品德、有品質、有品位”的卓越醫學人才
學校始終堅持“黨旗領航”,堅持“四個服務”,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加強思想引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湖北是全國疫情最重、管控時間最長的省份,身處疫情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約有500余名醫學研究生戰斗在抗疫各條戰線,或白衣披甲,或科研攻關,或下沉社區,書寫了“擔當、鉆研、奉獻”等系列戰疫故事,用實際行動闡釋了“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醫學精神。學校將充分利用好抗疫這一最鮮活、最生動、最寶貴的素材,繼續打造好紅色領航員、研究生青馬班、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品德模范評選等思政品牌,堅持追求德醫雙馨,持續開展健康中國行、醫療扶貧、送藥下鄉,培育研究生家國情懷、奮斗精神,塑造醫學研究生卓越靈魂。
二、堅持內涵發展,讓研究生站到創新最前沿
學校發揮多學科優勢,推進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致力于培養新時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醫學人才。疫情期間,藥學院博士生吳燦榮作為核心成員,發現人類的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點;電信學院博士生史天意、碩士生楊杰華作為團隊骨干聯合華為云團隊開發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大幅提升CT閱片效率;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校研究生敢于突破、勇于登攀的創新精神。我們將繼續實施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崗位勝任力提升工程,依托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命科學的學科優勢及附屬醫院的綜合優勢,深化科教融合、醫教協同,厚基礎、寬人文、強臨床,推進卓越研究生分類培養。我們將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加強醫學研究生高水平國際化課程、交叉學科課程、專業學位實踐課程建設,進一步強化系統科研訓練和臨床訓練,努力讓醫學研究生站到創新最前沿。
三、堅持服務需求,“讓醫學歸于大眾”,助力健康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我校劉良教授團隊完成世界首例感染新冠肺炎的尸體解剖和病理分析,為優化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了關鍵依據;徐順清教授提出細化患者分級診療方案,為分類防控提供了決策依據;學校積極與國外多所友好院校及醫療機構進行了50余場視頻連線,傳遞防疫經驗、提供醫療援助。這都是華中科大科研抗疫的典型成果,也是學校培養醫學研究生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將繼續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實施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加快謀劃疫后重振,加快建設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等,助力補齊國家公共衛生領域科學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養短板,為全球抗疫的中國方案貢獻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G20峰會上發出“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倡議,彰顯了中國擔當。華中科技大學將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站在為人類前途命運負責的高度,勇擔大任、敢攀高峰,持續深化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著力培育國家急需的德醫雙馨的醫學人才,努力做到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國家贊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共同守護人類生命健康安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