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南京工業大學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是首批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高校、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江蘇省人才強校試點高校、國家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江蘇省落實“科技創新改革30條”試點高校。學校在2020年5月,武書連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第66位; 2020年8月,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并列中國大陸高校第50-71位; 2020年8月,自然指數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29位;2020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并列中國大陸高校第34-50位;2020年9月,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最新數據中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54位。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永恒主題,聚焦高水平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創建,固本強源,協同創新,奮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在校師生3000余人,現擁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等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會計學、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工商管理碩士(MBA)、工程管理碩士(MEM)、會計碩士(MPAcc)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工商管理等12個本科專業。學院近5年先后獲得三十余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近百余項省部級及其他科研項目,服務于企業的橫向科研項目逐年增加。受國家知識產權局領導并落戶在南京工業大學的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培訓(江蘇)基地,受江蘇省科技廳領導并掛靠在南京工業大學的江蘇省科技創新協會、紫金科技呼叫中心、科技創新政策思想庫均設在我院。與學院設有的現代工商管理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長三角創新發展研究院、金融工程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公司財務與技術創新研究所、可持續發展會計研究所、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等研究機構一起成為服務社會與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學院還積極推進對外交流,鼓勵走出去和引進來,與麻省理工學院、法國雷恩商學院、紐約州立大學、英國南威爾士大學、新西蘭梅西大學、德國萊比錫科技大學、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師資培訓等合作關系。
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項目秉持“創造美好、改變未來”的教育理念,充分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群,借助國家2011協同創新政產學研合作平臺,結合科技園、產業園、創業示范園、科技創新協會、知識產權基地等平臺資源優勢,培養“知識結構優化、人文情懷濃厚”的中高層職業經理人和項目團隊領導者。
【招生對象】
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企業管理、策劃、咨詢等工作的相關人士,以及有志于從事企業管理領域工作的相關人士。
【報名條件】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 大專畢業或本科結業工作五年及以上(2016年9月1日前獲得畢業證書或結業證書,符合我校相關學業要求)、本科畢業工作三年及以上(2018年9月1日前獲得本科畢業證書)、研究生畢業工作兩年及以上(2019年9月1日前獲得畢業證書)。以上須國民教育序列國家承認的學歷,凡在國外獲得學歷學位的考生,須持有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學歷認證證明。
3. 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規定的體檢要求。
【學制】
學制3年(學習年限為2年,第3年進入論文階段,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5年)。
【學習方式】
非全日制,彈性雙休日集中授課方式。
【研究方向】
戰略與營銷、金融與財務、物流與電商、人力資源管理與領導力、科技創新與創業管理、 建設與房地產管理。
【課程結構】
一、公共課
科學社會主義、商務英語。
二、核心課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 組織行為學、管理溝通、管理經濟學、運營管理、商務統計分析。
三、方向選修課
工商管理案例、技術創新管理案例、消費者行為學、證券投資學、財務報告分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項目管理、房地產市場投資分析、信息系統與信息資源管理、學位論文寫作等。
四、實踐應用課
校園參觀與校史講座、素質拓展訓練、企業家講堂、移動課堂、企業運營管理模擬、ERP沙盤模擬、企業管理診斷等。
【特色服務】
★ 學校特色:創業型大學。
★ 學院特色:學科門類齊全、MBA、MEM、 MPAcc資源開放共享。
★ 培養特色:實踐經驗豐富的校內外師資隊伍、案例教學與案例大賽、企業移動課堂、企業家講堂。
★ 學員活動:團隊建設、戶外賽事、文體活動、聯誼活動、學員微講堂。
★ 平臺服務:共享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工科技產業園、江蘇省科技創新協會、國家知識產權(江蘇)基地等平臺。
【授予證書】
錄取為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的學生在規定年限內如全部課程考試成績合格,修滿規定的學分且論文答辯通過者經學校審核批準后,頒發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并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學費與獎學金】
學費總計90000元人民幣(分三年繳納),面向一志愿考生設“知合獎學金”10人,獎勵金額5000元/人。
【報名及資格審查】
1.咨詢登記
請務必登陸MBA教育中心網站(http://mba.njtech.edu.cn)“在線報名”預報名登記,未在中心網站預報名登記的考生,在查詢成績前中心都將無法聯系您,這可能會影響中心跟考生之間必要的溝通和聯系。
2.聯考報名
報名采取網上提交報考信息和網上/現場確認(關注報名網站所選擇的報考點公告)的方式,缺一不可。
(1)報名時間和報名網址
網上提交報考信息報名時間: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聯考報名網址: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http://yz.chsi.com.cn。
【提醒】考試方式:21(全國統一考試(含聯合考試)); 報考院系所: 經濟與管理學院,代碼013;報考專業:(125100)專業學位工商管理;報考類別:定向就業;報考點(南京考生可選擇南京工業大學報考點,代碼3205。社保(未滿半年的南京市社保繳費)、戶口、檔案不在南京的考生建議回生源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報名參加考試,如需報考我校3205考點,需提前與研究生院研招辦電話確認,確認同意后才可以報名。未經電話溝通確認,導致不能成功報名,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負;必須完成網上報名繳費。
(2)考生學歷學籍的校驗
報名期間將對考生學歷(學籍)信息進行網上校驗,考生可上網查看學歷(學籍)校驗結果。考生也可在報名完成前自行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網址ttp://www.chsi.com.cn)查詢本人學歷(學籍)信息。未通過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應在我校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歷(學籍)核驗。海外留學生應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3)網上確認(現場確認)
確認時間、方式務必在網上報名時查看所選擇的報考點的公告。
網上(現場)確認要求:考生網上(現場)確認應當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學歷學位證書、學信網下載打印的學歷電子注冊備案表和網上報名編號,由報考點工作人員進行核對。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考生還應當提交本人《入伍批準書》和《退出現役證》。考生應按報考點規定配合采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認真核對并簽字確認本人網上報名信息,簽署《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
3.打印準考證
考生應當在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5日期間,憑網報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研招網”自行下載打印《準考證》。《準考證》使用A4幅面白紙打印,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間不得涂改或書寫。考生憑下載打印的《準考證》及有效居民身份證參加初試和復試。
【入學考試與錄取】
1.考試科目
MBA入學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兩部分,初試由國家教育部統一組織,復試由南京工業大學組織。
(1)初試為全國管理類聯考(2020年12月26日 (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初試科目為204-英語二(滿分100分)和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含中文寫作、數學、邏輯,滿分200分)。
(2)復試為學校命題(2021年3、4月份,具體以研究生院通知為準)
復試科目為政治理論與專業綜合筆試、英語聽力與口語綜合測試、綜合素質面試。
2.錄取
學校根據考生入學考試的總成績擇優錄取。
【開學時間】
2021年9月(具體另行通知)。
【上課地點】
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丁家橋校區:鼓樓區新模范馬路5號 (地鐵1號線);
江浦校區:江北新區浦珠南路30號(地鐵10號線)。
【項目咨詢】
地 點: 南京市鼓樓區新模范馬路5號,南京工業大學丁家橋校區教學樓527室。
電 話: 025-83587461/83587463、18012985981
Q Q 號: 1556990165 (MBA咨詢)
E-mail: mba@njtech.edu.cn
【網絡查詢】
http://mba.njtech.edu.cn(南京工業大學MBA教育中心官方網站)
【其它】
本《招生簡章》如與2021年國家招生政策相抵觸,以國家招生政策為準。
南京工業大學MBA教育中心
2020年9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