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根據2014考研新大綱的要求以及現階段的復習前提,在此為大家總結了一些關于近現代史的備考重點,希望能給緊張備考的同學帶來幫助。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1)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斗爭目的是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③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④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以陳獨秀為書記。
(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革命綱領。
內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它在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②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
3."三大"(19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1927、8、7,漢口)
(1)內容:①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②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③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還提出"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
(2)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
(1)內容:①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②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③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2)意義: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
(1)內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②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
(2)意義:為抗日戰爭的到來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三)抗日戰爭時期
1.洛川會議(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②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③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發動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抗日群眾運動。
2."七大"(1945,延安)
(1)內容: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1)內容:①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④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9,北平)
內容:①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會議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五)新中國成立后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選舉國家主席,任命國務院總理。
2."八大"(1956)
(1)內容:①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提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③在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④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1)內容:①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②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③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④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②制定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貢獻: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②大會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③大會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②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②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③大會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并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論斷。
8."十六大"(2002):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②大會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③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9."十七大"(2007年):
(1)對改革開放歷程和經驗的總結: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②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概括。
(3)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