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年年激增,屢創新高。這兩年的考研熱度也因疫情、擴招原因再次拔高~現在的22考研人們正在擇校階段,為了避免扎堆報考,避免上岸太難的問題,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下考研重災區,供大家參考~
歷年考研報考人數
一、各省市報考人數
考研難易程度很重要的因素當然是報考人數啦,人越多一定程度上說明難度越大!
全國各省市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匯總_考研報名人數多少
2020年全國各省市考研報名人數匯總
2019全國各省市考研報名人數匯總
2015-2018各省市考研報名人數
歷年的考研熱門地區,除了人數扎堆的北上廣之外,山東省、江蘇省、四川省與湖北省的考研報名人數也在不斷上升,直逼北上廣!
相反,因為地理位置與省市綜合能力不佳,以致于報名人數比較少的省份,為了完成指標,其評卷要求會低一些。
二、考研一區和二區對比
報考地區的考研難度系數除了受整體報考人數的影響外,還會因報考地區的屬性有所不同,比如說考研一區與二區。
考研的公共課試卷,是在考生報考學校所在省份統一判卷的。一般會認為目標院校所在地為二區的省份判卷會比較松,而在一區省份判卷較為嚴格。
從往年考研er所反映的經驗來看,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得住腳的,畢竟二區的生源質量和熱度跟一區比是有差距的,要是再嚴格控分的話,會刷掉大批的考生,自己的生源會面臨不足的情況。
但如果細究的話,上面的理論也是有一些漏洞的,畢竟也有一些二區院校閱卷會比一區某些院校嚴格,比如蘭州大學、云南大學等。甚至還有極少數院校不惜通過初試"壓分",然后再調劑吸引大量優質生源,像20考研盛傳的寧夏大學、貴州大學等,這都是需要注意的。
因此,考研一區與二區的報考難度雖然整體上有難易之分,這光從國家線上就可看到一些端倪,但這并不是絕對的,要具體院校具體看待。
另外,現在網上流傳的"將考研地區分為三六九等,水旱程度逐級劃分"的標準也是沒有足夠的權威依據,僅是作為一種考研擇校的參考罷了,不可盲目信任。
三、影響上岸的最大因素
考研目標院校所在省市雖然對自己上岸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關鍵的還是自己所報院校的難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一二。
①計劃招生人數
我們通常認為招生人數和錄取幾率成正比。
一些特別熱門的專業,如果招生人數很少的話,注定是場艱難的人肉攻堅戰役。
②報考人數
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信息,從中可以看出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有多少。
每年招考波動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從以往的人數中也可以管窺一二。有的高校特別是名校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非常多,像這樣的專業,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建議不要報考。
③實際錄取人數
通過這個我們能得知這個專業去年到底錄取多少人,再結合去年專業目錄公布的招生名額,可以判斷出該專業去年的招生錄取情況。
有一點要注意,有些高校個別專業實際錄取人數多于招生人數。所以要分析下目標院校有沒有擴招的傳統,如果往屆存在擴招比較多的情況,大家就不用太在意9月份公布的計劃招生人數,畢竟復試時擴招的可能性會很大。
故建議選擇學校的時候,盡量選擇招生人數多而且有擴招傳統的學校。
④報錄比
這一數據直接反映出某專業的火爆程度
有很多名校的熱門專業報錄比達到10:1,甚至20:1,這反映的是名校熱門專業的真實考情。
⑤推免人數
很多同學認為推免人數和考研沒有多大關系,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很多名校熱門專業每年的推免名額很多,有的甚至占了當年招生人數的一半甚至更多。留給統考生的名額就很少,考研競爭更加劇烈。
⑥復試分數線
復試線是最直觀的數據,復試線越高,考研難度越大。
要注意的是,復試線有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學校給出的復試線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線。所以,查找復試線的時候不要混淆校線和院線的區別。如果目標學校只有一個學院開設目標專業,則不存在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復試線在兩種情況下會失去參考價值,一個是復試比例過高,另一個是不同學校專業課試題難度差異太大。
⑦復試比
復試比是指,計劃招收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
教育部規定最低的復試比例為1:1.2,這就意味著,如果錄取10人,就會有12人進入復試,有兩個同學注定要當炮灰。有的學校復試比會高達1:1.5,甚至1:2。復試比例如果偏高,說明復試競爭激烈、風險更大。
⑧最終成績計算方式
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試分和復試分占總成績的權重。
復試總分越高、復試分數在總成績中占的權重越大,那復試就越重要了。
內向、表達能力不好的同學,要避免復試比例過高的學校,以免復試吃虧。
四、報考難度大的院校
2018考研報考:這些院校每年報考人數都過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