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試科目
農林經濟學
一、考查目標
農業經濟學為經濟管理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性質、內容、理論與方法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農業經濟學的概念、發展、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及對中國農業經濟實踐的意義,在熟練掌握農產品供給與需求、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農業勞動力、農業技術進步、農業資金、農業家庭經營、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的內涵、基本理論與方法等的基礎上,具有相應的分析和解決農業經濟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試卷結構
1、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20%),簡答題(30%)、分析題(50%),共計100分。
2、內容結構
導論(5%)、農產品供給與需求(15%)、農產品國際貿易(10%)、農業生產要素(10%)、農業勞動力(10%)、農業技術進步(10%)、農業資金(5%)、農業家庭經營(5%)、農業合作經濟組織(5%)、農業產業化經營(5%)、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5%)、農業產業結構(5%)、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的現代化(5%)、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
三、考試內容和要求
1、總論
1)農業的概念與根本特性;
2)農業的地位與作用;
3)農業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4)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2、農產品供給與需求
1)農產品概念、供給原理、農產品供給的特殊性、影響農產品供給的因素、農產品供給彈性及其影響因素;
2)農產品需求、需求原理、農產品需求彈性及其影響因素、恩格爾定律與恩格爾系數、農產品的蛛網理論、決定不同蛛網類型的條件。
3、農產品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
2)WTO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基本規則;
3)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演變與特點;
4)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格局演變、結構特征;加入WTO后中國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承諾及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4、農業生產要素
1)土地的概念、自然和經濟特點、土地在農業中的地位;中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原則;
2)土地的粗放經營、集約經營及其實現;
3)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及其實現;
4)土地制度概念及特點;
5)產權的涵義、特征與功能;
6)土地產權與功能構成;
7)土地、土地市場的特點;土地的市場機制。
5、農業勞動力
1)農業勞動:概念、特殊性;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及其決定因素;
2)中國農業勞動力的供求特點、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與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6、農業技術進步
1)農業技術進步的特點、內容與重要作用;
2)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機制;
3)農業技術進步道路的選擇;
4)農業科技體系建設
7、農業資金
1)農業資金的概念、特點、分類;
2)農業財政資金、農業財政投資的理論依據、原則、政策取向;
3)農業信貸資金的分類、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4)農戶資金概念、來源、投資范圍、農戶農業投資行為
8、農業家庭經營
1)農業家庭經營的涵義、歷史演變;
2)分工協作與農業家庭經營、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家庭經營、家庭的社會經濟特性與農業家庭經營;
3)農業家庭經營兼業化的概念、利弊與發展趨勢;
4)中國農業家庭承包經營的產生、主要問題與完善;
9、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1)合作經濟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2)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涵義、產生的原因、運行的基本原則與特征;
3)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同類型的比較及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4)中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歷程、教訓與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
10、農業產業化經營
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特征與成因;
2)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相關理論;
3)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
11、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
1)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涵義與理論依據;
2)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目標的確定;
3)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主要領域。
12、農業產業結構
1)農業產業結構的概念、特點與重要意義;
2)農業產業結構形成的條件與演變規律性;
3)農業生產結構的合理化;
4)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與調整。
13、傳統農業的改造與農業現代化
1)傳統農業的涵義、特征;傳統農業中的稀缺資源及其特性;
2)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主要內容;
3)農業現代化的條件與發展戰略;
4)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特殊背景與條件。
14、農業可持續發展
1)常規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3)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4)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生態農業;
5)可持續農業發展趨勢。
四、推薦書目
1.《農業經濟學》第三版,作者:李秉龍,薛興利主編,ISBN:9787565514418,中國農大出版社。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