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財新傳媒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11月13日就公報內容表示,作為綱領性文件,三中全會公報沒有太出乎意料的地方,“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公報不會每個重大的問題都給出明確的論述,最重要的是給出一個鮮明的改革導向,讓大家知道高層有一個堅定的改革理念。
公報提及,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黃益平對記者說,這一提法是較大的進步。此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表述,暗含在基礎之上,政府可以選擇干預或不干預。新提法則意味著,價格主要由市場因素決定,政府的作用應該更多集中在宏觀調控體制,比如對市場的引導、治理結構的改造等方面。這明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是以市場為核心,政府支持這一體系的運轉,“實際上是要約束權力”。
公報明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黃益平稱,成立這一非常高層的小組,起碼能看出中央有決心來推進全面改革,而不只是經濟改革,這一小組凌駕于所有部委之上,能否發揮當年國家體改委的作用還不確定,但其權力明顯超過體改委。
“總的感覺是要鋪開來干,點了很多領域,但具體怎么做還不是很清楚。”黃益平認為,強調市場決定價格,要素價格改革應該相對容易一些。此外,財稅改革方面,不同層級間政府事權調整也應該做了,“最重要的是要給地方政府建立獨立的資產負債表”。
他稱,上收和下放的具體項目可以商量,總的原則是全國應該有統一標準的公共服務,如社保、醫療、教育等,應該由中央財政來負責,具體的地方發展,如地方建設、城市規劃等,雖然中央可以有一些轉移支付,但應該由地方財政能力決定應該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
公報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黃益平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制度變化,但要真正實現土地自由流轉,恐怕還沒那么快。
盧峰觀察到,此次會議把土地改革問題放到市場體系的層面來說,而不是在農村那部分來講,說明高層還是考慮到這個事情比較敏感,因為土地很重要,但是爭議也很大,矛盾很尖銳。
他表示,公報中提出的“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就是過去講的同權同地同價、賦予農民土地的流轉權、改革土地的供地制度等問題。
文件與落實終究是兩回事。盧鋒舉例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發布的文件中,對包產到戶講得非常保留,基本上是一個比較限制的口徑,只是說要用改革的取向引導這件事情。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經過不斷地評估、不斷地推進,包產到戶的改革大大地向前邁了一步。
“反過來,文件寫得挺好,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寫得非常好,最后隨著形勢的變化,現實可能跟文件不是一回事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