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804《普通生物學》考試大綱
一、考試大綱的性質
普通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學的形態結構、分類、系統演化等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主要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相關內容,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相關專業的基礎課,也是報考生物學類研究生的考試科目之一。為了幫助考生明確復習范圍和有關要求,特制定考試大綱。
本考試大綱適用于報考北京林業大學生物類方向的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試內容
主要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相關內容,內容比例為植物學50%、動物學20%、微生物學30%。
植物學部分:
1、緒論
了解和掌握植物范疇的界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植物科學的發展簡史。
2、植物細胞
了解和掌握細胞的概念;植物細胞的發現與細胞學說的發展;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壁、胞間連絲、原生質體、原生質、質膜、內質網、細胞核、線粒體、質體、核糖體、高爾基體、溶酶體和圓球體、微體、細胞骨架、微管、微絲、液泡及細胞內含物);植物細胞周期(間期G1、分裂期S、間期G2和有絲分裂期M等四個時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特征與區別;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3、植物組織
了解和掌握植物組織的概念;植物組織的類型(分生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保護組織和分泌組織)。
4、植物種子和幼苗
了解和掌握種子的構造與類型;種子休眠機理與萌發條件;幼苗出土類型及其在生產播種中的指導意義。
5、種子植物營養器官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及生理功能
(1)了解和掌握根的生理功能;根的外部形態;單、雙子葉植物初生根的結構特征、根的增粗生長與次生結構特征;側根的生長發育;內皮層和中柱鞘的功能;根的生長特性及其與農林業生產的關系;根瘤與菌根的含義。
(2)了解莖的功能;莖的形態結構特征(節、節間、葉腋、腋芽、頂芽、葉痕、維管束痕、皮孔、芽鱗痕);芽的類型;分枝方式(二叉分枝、單軸分枝、合軸分枝和假二叉分枝)及其在生產中的意義;莖尖的形態結構及其生長發育;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特征、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生長與次生結構特征;雙子葉木本植物莖的木材三切結構特征;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特點。
(3)了解和掌握葉的生理功能;葉的外部形態結構;雙子葉、單子葉和裸子植物葉的解剖結構特征;C4和C3植物葉中維管束鞘結構差異;落葉的生理意義;營養器官生長的相關性;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區域、動力及影響根系吸收水分的因素;水分向上運輸的途徑;外界環境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影響根系吸收礦質元素的因素;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同化產物運輸的動力;同化產物運輸的形式;同化產物運輸的過程與途徑。
6、種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發育過程
了解和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基本構造和不同類型;被子植物開花的誘導和花芽分化;雄蕊的結構和小孢子發生發育;雌蕊的結構和大孢子發生、雌配子體發育;開花與傳粉特征;雙受精現象;種子結構;單性結實;無融合生殖、多胚現象及多倍體植物;裸子植物大、小孢子葉球的發生和發育;單受精現象。
動物學部分:
1、動物體的基本結構與機能
掌握細胞的基本特征、細胞分裂方式、四類基本組織的主要特征與功能以及組織、器官、系統的概念等。
2、原生動物門
掌握原生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及其系統分類與各類動物在科學或實踐中的意義。了解鞭毛綱、肉足綱、孢子綱和纖毛綱等各類原生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
3、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了解多細胞起源于單細胞的證據,理解胚胎發育的重要階段及生物發生規律。掌握多細胞動物胚胎發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腸胚、中胚層與體腔形成、胚層分化等。生物發生規律。
4、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門)
了解海綿動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動物系統進化上的意義。
5、腔腸動物門
掌握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及其形態結構、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輻射對稱;兩胚層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環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腸動物分類;水螅綱、缽水母和珊瑚綱的主要特征及其意義與起源。
6、扁形動物門
掌握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及其形態結構、分類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與起源。理解兩側對稱(或左右對稱);皮膚肌肉囊;原腎管系統;梯型神經系統;扁形動物的分類;渦蟲綱、吸蟲綱和絳蟲綱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動物的生活史及其對人與動物造成危害與預防和治療。
7、原腔動物(又名假體腔動物)
掌握原腔動物的主要特征及其進化意義。了解線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和輪蟲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分類、代表動物及其意義與起源等。
8、環節動物門
掌握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及其形態結構、分類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與起源。理解分節現象同律分節、真體腔、剛毛和疣足、閉管式血液循環、后腎管(體節器)、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外圍神經系統、擔輪幼蟲等概念。
9、軟體動物門
掌握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分類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與起源。了解各類群的特征與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理解外套膜、貝殼、次生體腔、初生體腔、血竇、開管式血液循環、異體受精、面盤幼蟲等概念。
10、節肢動物門
掌握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分類及其在動物界中的地位與意義。理解分部、分節、幾丁質、外骨骼、蛻皮現象、混合體腔、馬氏管等概念。了解甲殼綱、昆蟲綱的主要特征、分類、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及其意義、起源與演化。
11、苔蘚動物門、腕足動物門、帚蟲動物門
了解三門動物在形態、進化水平等的異同。掌握總擔(又叫觸手冠)、原口動物、后口動物等概念。
12、棘皮動物門
掌握棘皮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分類及其進化意義與起源。理解五輻射對稱、內骨骼、水管系統和圍血系統等概念。
13、半索動物門
掌握半索動物即隱索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其進化意義。理解背神經索、鰓裂、口索等概念。
14、脊索動物門
掌握脊索動物門的共同的特征與分類;脊索、背神經管、咽鰓裂等概念。脊索動物的三個亞門,即尾索動物亞門包括尾海鞘綱、海鞘綱、樽海鞘綱;頭索動物亞門包括頭索綱;脊椎動物亞門包括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了解尾索動物亞門和頭索動物亞門(總稱為原索動物,又稱無頭類)的基本特征及其進化意義與起源。
15、原口綱
了解圓口綱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分類及其進化意義與起源。
16、魚綱
掌握魚綱區別于其他脊椎動物的特征與進步性特征、基本形態結構。了解魚綱基本類群及其特征、進化上的意義與起源
17、兩棲綱
掌握兩棲類動物的基本形態結構及適應水陸兩環境的特殊結構特點。了解兩棲動物的分類、各類群代表動物、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與起源。
18、爬行綱
掌握爬行綱完全適應于陸棲生活的進步性特征。了解分類、各類群的基本結構與代表動物及演化意義與起源。理解并掌握羊膜卵、羊膜動物等概念。
19、鳥綱
掌握鳥類的進步性特征、分類、各類群的結構特征、代表動物及其進化意義。了解生態群的劃分與實際意義。
20、哺乳綱
掌握哺乳動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哺乳動物的分類、代表動物及其進化史上的地位、意義與起源。理解并掌握恒溫、胎生、哺乳等概念及其進化意義。
21、血液與血液循環
血液的生理機能與組成特性、體液免疫系統、心臟的生理活動、血管的生理活動、血液循環的調節
22、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結構與呼吸運動、氣體的交換與運輸、呼吸調節、肺的非呼吸功能
23、消化系統
消化道的運動與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調節、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與調節、攝食的調節
24、能量代謝與體溫調節
能量代謝及影響因素、體溫調節
25、排泄系統
腎臟的結構與功能、尿的生成過程、腎泌尿功能的調節、滲透調節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動的調節
26、內分泌調節
激素的分類與作用機制、下丘腦的內分泌調節機能、腦垂體的生理機能、甲狀腺的功能、腎上腺的功能、其他內分泌腺與激素
27、生殖系統
雄性動物的生殖機能、雌性動物的生殖機能、受精、妊娠與生殖控制
微生物學部分:
1、緒論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微生物學的發展史,21世紀微生物學展望,微生物的特點。
2、微生物的純培養和顯微技術
微生物的分離和純培養技術,顯微鏡和顯微技術。
3、微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原核微生物(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藍細菌等;古生菌)的細胞壁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壁以內的構造(如細胞質和內含物)以及以外的構造(糖被和鞭毛等);原核微生物的菌落特征等。真菌和酵母的形態構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真菌的分類概況。
4、微生物的營養
微生物的營養要求及營養類型劃分;培養基的配制原則,培養基的類型及應用;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機制(包括SimpleTransporters,Grouptranslocation,ABCSystem)。
5、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
細菌的個體生長,細菌的群體生長繁殖規律,真菌的生長與繁殖,環境對生長的影響及生長的測定,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控制。
6、微生物的生態
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與角色,微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環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7、微生物的進化、系統發育和分類鑒定
進化的測量指征,系統發育樹與三界生物的主要特征,細菌分類單元及命名,微生物分類的特征和技術。
8、微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真細菌的多樣性,古生菌的多樣性,真核微生物的多樣性,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三、考試要求
考生應準確掌握植物、動物、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形態特征及其在系統發展的地位,并掌握如何利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生產實踐中的一般問題。
四、試卷結構
(一)名詞解釋:占總分20%
(二)簡答:占總分30%
(三)綜合論述:占總分40%
(四)綜合應用:占總分10%
五、考試方式及時間
考試方式為筆試,時間為3小時。
六、主要參考書目
1、劉凌云主編,《普通動物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生物學》(第8版,2016年)沈萍,陳向東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植物生物學》,李鳳蘭、高述民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8。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