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建筑史》考試大綱
一、大綱綜述
建筑史是建筑學本科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專業理論課,對于它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了解中外建筑史的發展概況、規律,而且能為學生提供各種設計信息,這對于建筑學的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二、考試內容
1、《中國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發展概況
了解各時期建筑發展的情況,尤其注意它對后期建筑形成的影響。
1.原始社會建筑
原始居住方式的種類,建筑材料、結構形式及技術狀況。
2.奴隸社會建筑
各朝代建筑、城市特點:建筑材料、結構形式及技術狀況。
3.封建社會前期建筑
4.封建社會中期建筑
5.封建社會后期建筑
第二章城市建設
了解古代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掌握各朝代主要城市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洛陽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宋平府江等。
第三章宮殿、壇廟、陵墓
1.宮殿
熟練掌握宮殿建筑的沿革,重點掌握明清北京故宮。
2.壇廟
熟練掌握壇廟的沿革,重點掌握北京天壇。
3.陵墓
熟練掌握各個朝代陵墓的特點(沿革)。
第四章宗教建筑
掌握宗教建設的發展歷程;熟練掌握佛教寺廟、道教寺觀中的重要建筑單體及其特色;掌握塔幢的分類、特色及實例;了解石窟的情況。
第五章住宅
了解各時期各地域內典型住宅的布局,樣式等情況。
第六章園林
了解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發展概況,熟練掌握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設計方法及相關實例。
第七章古代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
熟練掌握中國古代木結構的結構體系;屋頂形式;臺階欄桿樣式;大木作;屋架作法;小木作等作法;以及名詞解釋。
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
注意清式建筑與宋式建筑的區別與聯系。熟練掌握大木作、小木作、屋架作法、石作、瓦作,彩畫等及名詞解釋。
2、《外國建筑史》(十九世紀末葉以前)
第一章古埃及建筑
掌握府邸和宮殿、金字塔的演化,懸崖陵墓、太陽神廟、及建材、結構體系及技術。
第二章兩河流域的建筑
了解建材、結構體系及技術,掌握山岳臺。
第四章古希臘建筑
掌握三種柱式畫法、名稱及特點,重點掌握雅典衛城的布局,建筑等。
第五章古羅馬建筑
掌握五種柱式畫法,名稱及特點,掌握這個時期的拱券技術;掌握古希臘與古羅馬建筑的相同與不同;掌握古羅馬廣場及其它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建筑十書》。
第七章拜占庭建筑
掌握穹頂帆拱和圣索菲亞教堂。
第八章西歐中世紀建筑
掌握巴西利卡羅馬風建筑、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建筑及特點。了解意大利中世紀建筑及西班牙伊斯蘭建筑。
第九章文藝復興建筑
掌握文藝復興建筑開端和結束的兩個穹頂特色;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的生平,作品等;掌握文藝復興在建筑理論上所做的貢獻;掌握巴洛克建筑形成的原因,特點及事例。
第十章法國古典主義
掌握宮廷建筑如商堡;廣場;掌握洛可可室內設計風格。掌握法國古典主義的主要特點。
3、《外國近現代建筑》
第一章十八世紀下半葉-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建筑
熟練掌握復古思潮,城市改建。
第二章十九世紀下半葉-二十世紀初對新建筑的探求
熟練掌握歐美探求運動中各國家的風格,風格特點及建筑(或對建筑的影響)。
第三章新建筑運動的高潮,現代建筑派與代表人物
掌握現代派四位建筑大師在二戰前的建筑活動和對現代主義建筑的貢獻。
第四章戰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現代建筑派的普及與發展
掌握二戰間的建筑流派,重點掌握四位建筑大師的生平,功績,理論,作品及風格,他們是格羅皮烏斯、密斯、柯布、賴特。掌握本世紀60年代后的各種流派:高技派,講究“人情化”與“地方性”的傾向,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第五章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
掌握現代之后建筑思潮的實質。了解后現代主義、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高技派的新發展和簡約的設計傾向。
三、考試要求
1、熟練掌握建筑發展歷史的基本脈絡;
2、掌握各歷史時期建筑的風格、流派以及特點;
3、掌握典型建筑(或布局)的設計人、平立面圖(教材上)及主要特點;
4、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一些相似或相近的建筑風格、流派進行比較與分析;
5、對一些理論問題根據所學知識能夠進行分析和論述,表達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6、對現代建筑應該廣泛涉獵,彌補教科書上的不足;
7、答題中盡量多采用圖文并茂形式,可以更好的說明試題,并表現本專業特色。
四、試題結構
1、名詞解釋(約占30分)
2、填空題(約占30分)
3、簡答題(約占30分)
4、論述題(約占30分)
5、繪圖題(約占30分)
五、考試方式及時間
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150分。
六、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建筑史》中國建工出版社
2、《外國建筑史(十九世紀末葉以前)》中國建工出版社
3、《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第二版),羅小未主編,中國建工出版社
4、《中國建筑史圖集》
5、《外國建筑歷史圖說》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