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目標,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國際合作、完善保障服務,著力提升高校的競爭力、創新力、貢獻力和影響力,努力把高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區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最大增量”,為服務東北振興提供高質量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落實攻關任務“軍令狀”和“揭榜掛帥”等機制,著力提升產學研用合作精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省教育廳印發《關于開展高等學校“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統籌做好校企供需調整,攻克產業發展技術難題。組織高校和企業圍繞產業鏈技術發展路線,系統集成技術問題,提出重大技術創新需求和成果轉化需求。組織行業專家對技術創新需求進行梳理、論證和分類,經對榜洽談,最終確定首批“揭榜掛帥”中榜項目20項。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高校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精準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切實將“揭榜掛帥”機制轉化為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動力之源和政企學研協同發展、發揮聚合效應的能量之環。
優化資源配置,狠抓創新平臺建設。瞄準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發揮高校科研優勢,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東北大學牽頭組建的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及應用創新平臺,立足遼寧醫療裝備產業基地,研發出PET、多軸懸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256層寬體能譜CT、多模態醫學影像等醫學影像設備。疫情期間,從掃描流程、輔助診斷等多方面為疫情防控提供支持。沈陽農業大學建設村級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組建專家團隊,以農業科技成果為依托,深入230個村(合作社)開展科技服務。近三年,累計推廣新品種194個,新技術556項次,建設示范基地面積12.29萬畝。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2020年,全省高校共立項協同創新項目310項,共建校地校企研究院70個、產業技術研究院2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5個、重點實驗室26個,獲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
推進國際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整合高校資源,面向“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科研攻關,積極推動對外交流合作,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2020年全省高校獲批國際教育合作平臺38個,高層次教育合作項目50個,教育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中外導師聯合培育研究生項目68個,召開各類線上和線下國際會議、研討會100余次。積極開展高水平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如沈陽理工大學建設俄羅斯院士專家工作站和聯合實驗室,承擔科研項目11個。積極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基地,如沈陽農業大學建設中蒙“一帶一路”人獸共患病研究聯合實驗室,沈陽化工大學建設中英“碳資源分級轉化與分質利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在深化對外交流合作中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堅持需求導向,開拓產學研合作新局面。健全以需求為導向的項目立項機制,支持高校提升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努力破解“卡脖子”問題,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開拓產學研合作新局面,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如大連理工大學與大連海事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開展協同攻關,深化與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孵化科技企業23家,聯合開展科研項目30余項。沈陽化工大學結合遼寧千億級特色菱鎂產業需求建設菱鎂產業學院,為深度開發菱鎂產業提供人才支撐。促進高校科研與產業互動,2020年建設校企聯盟57個、特色產業學院84個、校企研發機構70個、與大中型企業共建二級學院42個、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5804個,努力提升高校解決行業企業實際技術難題的能力。
建設專業機構,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業發展,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建設一支懂專業、懂管理、懂市場的技術經紀人隊伍。開展“藍海行動”“民營企業高校院所行”“高校專家‘進園區、進企業、進農村’”等系列活動,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高校依托優質科技資源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共建校企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多措并舉服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2020年全省高校科技成果省內轉化3210項,同比增長4.9%,轉化金額10.26億元。
推動資源共享,強化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推動高校重大科技平臺開放共享,以開放技術服務、開放研究課題、開放科技人員交流等方式,推進科技資源共享,為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合作搭建平臺,實現信息互通、供需對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方向,全省115個重大科技平臺全部面向社會開放,推進成果轉化、技術升級,共建創新載體,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充分釋放高校重大科技平臺的巨大潛能,服務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建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