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求職的同學應留意企業在校園的宣講會和網申信息,出國留學的同學需要寄出申請材料了,考公務員的同學可以查詢公務員考試成績了。”昨天,教育部在官方微博和微信上貼出“201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月歷”,將畢業生求職的注意事項用時間軸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轉發率頗高。
“考研”耗時最長
“201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月歷”中的重要事件包括“考研”、“求職”、“留學”、“公務員”、“村官”、“入伍”、“三支一扶”、“志愿西部”、“特崗教師”,其中耗時最長的就是“考研”,其次是“求職”和“公務員”。
按照月歷,考生要從大三的暑假也就是今年8月份開始關注公共課的考試大綱,一直到明年的6月份接到錄取通知書為止,前后一共要耗時11個月的時間。其次是“求職”,要從今年8月份一直持續到明年6月份畢業生完成學校就業手續的辦理,領取報到證為止,而明年3月則是月歷中的“大學生求職高峰期”。
“公務員”也是多數畢業生關注的消息,9月、11月及來年4月均有需要大學生關注的公務員招錄信息。在“就業月歷”中,今年年底前可以基本結束的是“留學”,今年12月學生寄出申請材料之后開始等待錄取通知,一切順利的話到明年6月份就可以開始辦理護照和申領簽證。而“三支一扶”、“志愿西部”、“特崗教師”等相對小眾化的就業選擇則多集中在明年的3月到7月之間,其中“特崗教師”耗時最短,從報名到最終公示只需要3個月的時間。
網友評價“很實用”
就業月歷的制作者是教育部全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下轄的“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該網站編輯部負責人金秀敏表示,網站去年就制作了就業月歷,今年借助教育部官方微博和微信,才為更多人所知。“我們就是從服務畢業生的角度出發,把所有信息核實后整合起來。”截至昨天傍晚,就業月歷微博已經被轉發了數百次。“這個很實用!”網友評論說。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月歷中多數的時間提醒都符合實際,但今年12月份“查詢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績”的提醒則不太準確,按照慣例,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成績多會在考試第二年的1月份公布,不過,月歷中的2014年1月也有提醒考生“關注國考筆試成績和面試通知”。
高校也有自己的就業月歷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除官方的就業月歷。一些高校也有自己的就業月歷,其中清華大學的就業月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清華的每一屆畢業生都會在10月底收到一份清華自己編制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手冊》,就業中心每天編制一份“就業微信”,每周編制一份“就業周報”,供全校學生下載和閱覽。
在人人網上,山東大學(微博 招生辦)的2014屆畢業生就業月歷也被很多學生轉發。這份月歷篇幅比教育部的版本內容更為詳細,例如月歷提醒畢業生:“一些重點企業的招考常在11月、12月舉行,他們和公務員招考一樣也要進行筆試和面試,包括銀行系統、石化系統、進出口系統等,大家要經常登錄各類企業的網頁關注他們的招考信息。”
大學生就業月歷(部分)
1月
考研:研究生招生考試
求職:為節后求職做準備
公務員:關注國考筆試成績和面試通知
2月
考研:查詢初試成績,進行復試準備
公務員:國家機關和省市錄用考試開始,關注相關信息
3月
考研:分數線出爐,關注復試名單
求職:求職高峰期,關注企業招聘信息
公務員:關注各省市公務員招考報名及考試時間
4月
求職:關注企業招聘信息,投遞簡歷參與面試
入伍:登錄“大學生應征入伍網上報名平臺”報名
公務員:地方省市公務員聯考省考開始
5月
求職:投發簡歷參與面試
三支一扶:關注相關省市報名及考試信息
志愿西部:根據公告要求參與筆試、面試
特崗教師:各省市報名、資格初審開始
6月
考研:接收錄取通知書
求職:完成學校就業手續辦理,領取報到證
留學:辦理護照,申請簽證
公務員:部分省市省考成績可查詢
7月
留學:進行身體健康免疫檢查,辦理各公證文件
村官:關注相關省市招考公告安排
志愿西部:集中派遣培訓
對話
先做好規劃 再選擇職業
對話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北青報:為什么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多方嘗試已成常態?
熊丙奇:現在就業壓力很大,多數的畢業生都不會只在一項就業選擇上“押寶”,這樣“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可以理解,但畢業生最好還是盡量避免。之所以多方嘗試,還是因為學生沒有做好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適合什么工作。
北青報:畢業生面對考研、考公務員、就業等多種選擇時應該怎么辦?
熊丙奇:每位畢業生自身的情況各有不同,性格、經歷、求職意向都因人而異,有人適合考研繼續深造,也有人適合考公務員。畢業生要花心思和時間確定好自己的職業目標,做好職業規劃之后再選擇。
北青報:高校應該在畢業季為學生做些什么?
熊丙奇:首先就是要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服務,招聘會的通知、時間提醒都要有。其次是給學生充分的指導,這個指導就是職業規劃方面的、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特點,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