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四為”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1) 品德素質
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誠實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學術道德,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創新創業的意識。
(2) 知識結構與基本能力
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運用外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具有中外互譯、撰寫外文論文摘要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能力;具有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或應用高新技術進行工程設計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可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科研、教學和工程技術工作及相關的科技管理工作。
學科方向:
(1) 先進制造技術:圍繞機械加工過程中熱、電、化學、光、聲等多場耦合對成形材料交互作用的各種內在科學問題,定量表征成形材料微結構與性能的演變規律與尺度效應。研究微電極等各種微工具的制備及其應用,利用微細電火花放電加工、微細電解加工、微細電沉積加工、微細切削加工和微細磨削加工等技術獲得具有復雜結構的微結構模具,并將微結構模具應用到金屬、非晶、塑料等微零件的成形,研究該過程中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藝和新裝備。該方向培養能從事對機械產品加工、制造和相關開發研究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先進裝備設計技術:圍繞關鍵裝備設計及其先進制造技術,研究各種機械、機構及其零件的工作原理、運動和動力學性能、強度與壽命、震動與噪聲、摩擦、摩擦物理學、關系力學、磨損與潤滑、機械創新與設計以及現代設計計算方法等課題,并開展先進制造方法研究。該方向培養能從事對機械產品和裝備進行設計、性能分析和相關開發研究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3) 微機電系統:圍繞機械系統中功能化納米表面研發過程中的設計-制造-檢測表征-傳感-應用,通過研究電子/離子照射下納米結構碳基薄膜的生長機理與特性,超低摩擦界面的電子行為,多物理場下納米結構化表面行為的超高分辨原位觀察測試,探索低能電子誘導下納米表面光-機-電-磁功能化特性集成制造新原理、新方法與新工藝,闡明納米表面生成演變機理與器件的光-機-電-磁功能形成規律,發展低能電子誘導下的納米表面的制造裝備科學與技術,為實現納米表面在新型智裝備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與實用化技術。該方向培養能從事微納設計與制造相關開發研究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4) 機器人與人機交互:圍繞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發過程中的機械結構設計、機器視覺檢測及運動控制系統中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工業領域專用機器人研發以及智能裝備的設計制造、表征量化技術儀器以及相關傳感器研發,過程中的基礎原理的應用研究,逐漸形成特定的設計方法與技術。該方向培養能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以及生產過程自動化相關開發研究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導師隊伍:
利用深圳大學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學科齊全的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師資力量。目前承擔機械工程教學的教師有56 人,其中特聘教授4人,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以上學歷55人。
導師團隊核心成員簡介:
伍曉宇,男,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種加工分會委員,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大學廣東省微納光機電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深圳大學廣東省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教學團隊帶頭人。主要研究領域:特種加工。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以通迅作者在機械工程領域權威SCI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提出復合材料疊層電極電火花加工理論與工藝,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實際指導博士研究生5人(4人已畢業),累計指導碩士研究生50余人;承擔本科生課程10余門和研究生課程2門。
沈軍,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金屬學會非晶合金分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基于先進材料的高端裝備設計與制造。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類項目各1項;通過產學研合作,創造性地高效加工各種高性能非晶合金零部件,應用于精密機床電主軸、精密軸承、無人機電機及新能源汽車等高端裝備領域,大幅度降低磨損、發熱與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延長服役壽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20余篇,論文被引用3100余次。近5年指導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3人。
曲行達,男,特聘教授,中組部國家特聘專家(青年項目),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期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人機交互、機器人步態及醫療輔助機器人。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發表第一/通訊作者學術論文58篇,Scopus引用近700次。實際指導博士研究生4人(海外),近5年指導碩士研究生14人;承擔本科生課程4門。
刁東風,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學電鏡中心主任,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育部現代設計與轉子軸承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微機電系統,微電子傳感,納米摩擦學;重點研究微機械系統表面設計制造、功能化納米表面電磁光特性及傳感器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多項;其中,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余篇,其中JCR一區論文17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擔任SCI期刊《Friction》編委。在機械工程學科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3名;承擔本科生課程1門和研究生課程3門。
課程設置:
1.常規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綜合素質提高為核心。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應獲得總學分不少于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不低于16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包括高等工程數學、現代設計理論、先進制造理論與技術、論文寫作指導,專業選修課包括微細加工技術、機械系統動力學、工業設計概論、機電控制系統、納米表面科學技術、人機交互理論與應用、有限元分析及應用、振動理論及控制等。
2. 導師負責制.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負有對研究生進行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的責任。碩士生導師要做到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定期與學生溝通,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和管理工作。導師負責制定所指導研究生的個人業務培養計劃,定期督導各項指標的執行情況,指導并審定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計劃,做好論文評閱、答辯等工作。
教學資源:
用于支持研究生全過程培養的科研及教學平臺包括:廣東省微納光機電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工程訓練中心、深圳市高性能特種制造重點實驗室、深圳市模具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與研究生培養平臺、以及深圳大學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半導體制造研究院、納米表面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精密加工與成形技術研究所、增材制造研究所、以及智能裝備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等,擁有實驗室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資產超過1億元。其中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如:超精密加工機床、五軸加工中心、慢走絲線切割機床、光固化快速成型系統、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拉曼光譜儀等已實現了共享使用,研究生可以根據實驗需要進行預約使用。學位點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目前建立了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學科聘請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大疆創新、大族集團、固高科技、銀寶山新、金洲精工、深圳地鐵等知名高科技創新企事業單位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通過舉辦學術講座、聯合培養研究生、科研協同攻關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合作。
獎助體系:
深圳大學設立完善的研究生資助體系,包括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補貼。碩士生指導導師根據研究生科研工作表現,會從個人科研項目中為研究生支出部分勞務費。此外,學校針對優秀的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干部、境外交流學生提供獎金,優秀的研究生還可以獲得社會獎學金。
培養特色:
本碩士點確立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特區需求與科技發展為導向,突出機械工程專業特色,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專業建設理念,構建并實現了“理論教學、實驗指導、工程實踐、科學研究”四環節有機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了與區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的“產學研教育”突出特色;通過多種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具有“視野開闊、注重實踐、勇于創新”的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廣泛就業于各個高新技術企業,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代表性的畢業生:
劉戈,2007年畢業,騰迅公司網絡服務器管理工程師。
徐斌,2010年畢業,現為深圳大學機電學院教師。
鄧進華,2010年畢業,深圳華領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柏順,2011年畢業,西部數據公司硬件部門主管。
凌世全,2013年畢業,中科院先進研究院研究助理。
林朝華,2013年畢業,大族電機公司電機控制器工程師。
呂永虎,2014年畢業,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
曾昆,2014年畢業,深圳科瑞技術股份公司工程師。
張孟陽,2014年畢業,法雷奧汽車內部控制公司工程師。
賀建平,2014年畢業,西門子(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師。
譚柱,2017年畢業,自主創業,松靈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許少鵬,2018年畢業,上海恩艾儀器有限公司AE工程師。
張燦濱,2019年畢業,香港理工大學博士
陳燕冰,2021年畢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就業方向 本碩士點主要就業去向包括攻讀博士學位和制造類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就業率100%。
5個代表性的學生就業單位: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邁瑞醫療國際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學。
以往生源情況(可選項):
以往的錄取考生中,部分學生來自國家“雙一流”高校,來自具有博士授權或碩士授權高校的考生超過60%。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