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
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837
科目名稱:土壤學
第一部分 目標與基本要求
《土壤學》課程主要是闡述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土壤生物、土壤水及空氣的物質組成和性質;土壤膠體表面化學及土壤溶液化學反應、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土壤肥力與養分管理、土壤污染與修復以及土壤耕作與管理等土壤理論與技術;分析土壤資源的發生發展規律,認識土壤形態性質的形成過程與機制,提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的規劃和改土措施,為土壤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要求考生對土壤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有較深入的理解,能夠系統地掌握土壤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質、土壤水及溶液化學、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土壤中重要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土壤退化與養分管理等內容,掌握土壤學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土壤學發展的現狀與趨勢,能夠獨立運用土壤學知識體系去分析與解決農業、生態、氣象與環境等領域中的土壤學問題。
通過本課程學習可具備從事環保生態行業研究與實踐所需的相關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掌握環保生態類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了解學科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探究問題、發現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的良好能力;了解本領域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將多種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觀,具有不斷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第二部分 具體內容
一、緒論
1.了解土壤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土壤科學發展簡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學發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學派及其基本觀點和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史。
3.了解土壤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4.理解并掌握土壤的六大主要生態功能和作用。
二、土壤礦物
1.了解土壤原生礦物與次生礦物的組成特征。
2.掌握土壤礦物質的主要元素組成和硅鋁鐵率。
3.掌握黏土礦物的構造特征及粘粒礦物晶架內的同晶替代作用。
4.掌握粘土礦物的種類及特性、粘粒礦物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三、土壤有機質
1.了解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含量及組成。
2.了解腐殖質形成的基本條件與轉化階段。
3.理解植物殘體在土壤中的分解與轉化的過程與機制。
4.理解并掌握礦化過程、腐殖化過程的概念、土壤腐殖質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分離提取方法。
5.理解并掌握有機質對土壤肥力的調控作用與主要機理。
四、土壤生物
1.了解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質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3.掌握土壤生物與物質分解和轉化的關系。
4.掌握菌根對植物吸收養分和水分的影響。
5.重點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及環境條件變化對土壤生物的影響機制。
五、土壤水、空氣和熱量
1.了解土壤空氣的組成和含量及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2.了解土壤熱量的來源及土壤表面的輻射平衡及影響因素。
3.理解并掌握土水勢及其分勢力、土壤水吸力與土壤當量孔徑、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及滯后現象等概念。
4.理解并掌握土壤熱導率與導溫率的概念。
5.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及測定方法、土壤水的類型及水分常數。
6.掌握土壤空氣的組成特點及土壤通氣性概念。
六、土壤的形成發育過程
1.了解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分布規律及物理化學特性。
2.理解并掌握五大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綜合作用。
3.掌握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的相關關系。
七、土壤結構
1.了解國際制、美國農部制、卡欽斯基制及中國質地制的分級標準。
2.理解并掌握土壤密度與容重概念,掌握土壤的孔隙特征。
3.理解并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及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
4.理解并掌握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過程與機制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
八、土壤水分移動與循環
1.了解土壤水分入滲與再分布過程、土面水分蒸發及土壤內部的水汽運動規律。
2.了解農田水的動態過程與主要調控措施與方法。
3.理解并掌握土壤飽和流及非飽和流的運動規律及特征。
4.理解并掌握土壤水循環、平衡及有效性。
5.理解并掌握土壤中溶質的運移過程與表征方法。
九、土壤膠體表面化學
1.了解并理解土壤膠體的表面類型與構造。
2.理解并掌握土壤膠體的表面性質,掌握比表面只的測定方法、永久電荷、可變電荷及電荷數量等概念。
3.理解并掌握土壤膠體對陽離子的專性吸附與交換的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
4.掌握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鹽基飽和度、交換性陽離子有效度等概念。
5.理解并掌握土壤膠體對陰離子吸附的過程與主要吸附機理。
十、土壤溶液化學反應
1.了解活土壤溶液的組成與特性。
2.理解并掌握土壤酸性與堿性的形成過程、原理及主要影響因素;掌握活性酸、潛性酸、交換性酸度、水解性酸、總堿度及堿化度等概念、掌握土壤酸堿性對養分有效性的影響。
3.掌握土壤氧化還原體系及表征指標,掌握土壤氧化還原電位、Eh與pH的關系及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影響因素。
4.掌握土壤中的沉淀溶解和絡合解離反應,掌握溶度積的概念及應用。
十一、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理解并掌握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重點掌握土壤碳循環的微觀過程及主要生物學機制、土壤碳循環與全球氣候變化。
2.理解并掌握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重點掌握土壤氮的固定、礦化、硝化及反硝化過程,土壤氮的調控機制與主要原理。
3.理解并掌握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重點掌握土壤磷的賦存形態及轉化機制、土壤磷的吸附與解吸、沉淀與溶解;掌握土壤磷的流失機制、生態環境效應及其環境風險管控方法與主要機制。
4.了解土壤中鉀、鈣、鎂、硫等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
十二、土壤肥力與養分管理
1.理解土壤肥力與土壤生產力的概念與區別。
2.理解并掌握土壤養分的供應和遷移過程,掌握土壤養分向根表移動的主要途徑與機制。
3.理解并掌握農田養分管理的基本原理與管理技術。
十三、土壤污染與修復
1.了解土壤組成和性質對污染物毒性的影響。
2.理解并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類型。
3.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類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徑。
十四、土壤退化與生態恢復
1.了解我國土壤退化的類型、現狀、誘因及防治與治理措施。
2.掌握土壤質量的概念及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與原理,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我國土壤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與措施。
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
1、命題說明:本考卷主要基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以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及知識拓展題等多種題型方式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考核測試。本課程對考核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依次分為了解(較低要求)、理解與熟悉(一般要求)、掌握與應用(較高要求)等三個層次。
2、參考書目:黃昌勇,徐建明主編,土壤學(第三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8.
3、其他規定: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4、本科目考試不得使用計算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