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Ⅳ. 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 準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 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 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 教育學的萌芽
2. 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 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流派;教育學分支學科;元教育學。
(四)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社會學基礎;生理學基礎。
(五)教育學的價值
教育學的理論價值;教育學的實踐價值。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 關于“教育”的陳述類型
教育定義;教育隱喻;教育口號。
2. “教育”定義的類型
描述性定義;綱領性定義;規定性定義。
3. 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廣義教育與狹義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 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 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三)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筑;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個性化與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 生物起源說
2. 心理起源說
3. 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 古代教育的特征
2. 近代教育的特征
3. 現代教育的特征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與改革
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關于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與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再生產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 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 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6. 媒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1. 教育的經濟功能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
4. 教育的科技功能
5. 教育的人口功能
6. 教育的生態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民主化與教育變革;本土化、民族化與教育變革。
四、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 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1. 關于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 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 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4. 個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 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 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一)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 關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準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 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個體發展需要。
4. 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與立德樹人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諸育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 培養目標的概念及演變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培養目標的演變。
2. 我國學校的培養目標
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大學的培養目標。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1. 教育制度的概念
2. 教育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3. 我國教育基本制度
(二)學校教育制度
1. 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 學制確立的依據
3. 各級學校系統
4. 各類學校系統
5. 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 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 非正規教育的復興及其對正規教育的影響
4. 高中的多樣化、特色發展及其與大學的銜接
5.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6. 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 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 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三)課程開發
1. 課程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標模式;斯騰豪斯的過程模式;施瓦布的實踐模式。
2. 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與教材
3.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我國中小學課程目標及其演變。
4. 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與課程。
6.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 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 1949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八、教學
(一)教學概述
1. 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 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 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 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社會互動教學理論。
(三)教學原則
1. 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 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四)教學模式
1. 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 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范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逆向設計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模式;項目探究教學模式;STEM教學模式。
3. 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
1. 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 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4.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六)教學組織形式
1. 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 班級授課制
3. 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個別輔導與個別化教學;分組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分層教學與走班制;泛在學習;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翻轉課堂;混合教學。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擬法。
(八)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 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 學業成就評價
紙筆測驗;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
4. 教學評價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 德育概念
2. 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1. 道德教育
2. 思想教育
3. 政治教育
4. 法制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過程
1. 德育過程的要素
2. 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范;品德評價;獎賞與懲罰。
(六)德育途徑
1. 德育課程與直接的道德教學
2. 全方位德育與間接的道德教育;
教學育人,指導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協同育人。
(七)德育模式
集體教育模式;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社會行動模式。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 教師的概念與類別
2. 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 教師勞動的特點
4. 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5. 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與結構;教師專業標準;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取向與途徑。
6. 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專業自主與教師的專業權利;教師職業道德與法律義務。
(二)學生
1. 學生及學生觀
2. 學生發展及年齡特征
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發展特征;學業發展,個性與社會發展,生涯發展
3. 學生群體與學生組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青年及少年兒童組織及其建設;學生群體與組織的作用。
4. 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三)師生關系
1. 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準;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