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于今天上午落下帷幕,文都教育第一時間對馬原材料分析題進行解析,供廣大2014年考生參考。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采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干榨盡”,對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秸稈計算,每年產生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禁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該企業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里范圍的縣市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后,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長產業鏈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的6萬噸菌渣,四處堆積,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該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開展產業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動前來,并把廠于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機復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豬戶頭痛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有機復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于減少了銷售中間環節,價格合理。而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了有機復合肥,最后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循環利用過程,然后,如果將有機復合肥集中用于生態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產業發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腦筋,將秸稈利用產業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轉型。
而要發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果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開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復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大循環,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考查考點】馬原——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規律的客觀性;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參考答案】
1.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要用唯物的、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和把握。
第一,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列寧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動的基礎,人們只有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越深刻、越正確,就越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不顧規律和違背規律只能把事情辦糟。
第二,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自然和社會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我們要把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把做事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2.山東某地采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對秸稈利用進行有益探索,說明我國目前面對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應科學高效利用資源。
(1)規律是客觀的。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它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相反,人的意識及其指導下的實踐卻要受規律的支配。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承認不承認,規律都客觀存在著,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規律的客觀性表明,人們不能藐視規律,更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人們在實踐中可以認識或發現規律,并利用這種合規律的認識指導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為人類謀利的目的。人們還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事物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因此,既要反對藐視規律的主觀隨意性和經驗主義,又要反對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