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雖然已經結束,但是人們對研究生考試的關注一直在持續升溫。有關研究生考試的話題也在持續發酵。其中考研報名人數比2013年同比減少4萬人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這一數字背后又傳遞出哪些信號呢?
研究生持續出現就業尷尬
根據教育部消息,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172萬,比2013年減少4萬人;其中,專業學位碩士報名人數68萬人,比2013年增加9萬人。
記者在一些招聘會采訪了解到,多數校園招聘會現場爆滿,連投簡歷都需要排長隊。一些研究生稱自己被淹沒在求職人海中,并不比本科生占優勢。
“臉皮厚吃個夠,臉皮薄吃不著。”某交通大學鐵路運輸專業研究生滿心輝說,之前,他總因為自己是研究生學歷,產生了特別高的心理預期,看不上一些普通單位和職位,到后來才發現這樣是不可行的,錯過了很多機會,“與本科生競爭激烈,心態過高不可取。”
吉林大學研究生孫浩告訴記者,從2013年9月開始,他向很多單位投了簡歷,之后幾乎每天參加面試。然而招聘現場的混亂和擁擠讓他此前的研究生“優越感”蕩然無存。孫浩說:“招聘方并不會因為研究生學歷而高看任何人。找工作時,學歷只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并不能雪中送炭。”
此前,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進行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專業評價”課題顯示,目前中國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計劃和在校生規模都在不斷擴大,部分已超過本科生。但2009年至2011年,研究生的就業率連續3年都低于本科生。該數據顯示,“學歷越高,工作越好找”的時代已經過去。
來吉林大學招聘的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在新入職員工工資待遇方面,研究生基本工資會相對高于本科生。但總體講,本科、碩士、博士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待遇差異并不大,而日后提升主要依據實際工作能力和具體工作業績,招聘單位注重的是員工的技術操作能力而不單單是學歷高低。
研究生培養就業存在三大問題
隨著研究生不斷擴招,其學歷“含金量”有所下降,導致就業形勢也不樂觀。記者發現,目前研究生就業市場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輿論反映強烈的性別歧視等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解決。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就業市場選擇的結果,女研究生求職困難、文史哲等基礎專業研究生就業困難等越來越明顯;甚至研究生的第一學歷背景依舊成為不少單位遴選人才的一道門檻。
二是研究生培養體系對于就業市場信號的反應明顯滯后。長期以來,國內研究生培養多以面向基礎研究為主,一些就業需求不足的專業招生規模在擴招過程中同樣增加,進一步導致了研究生就業的專業結構矛盾。
東北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金昕認為,應用型專業碩士培養無論從數量還是專業范圍都逐漸擴大,但由于長期以學位型碩士教育為主,這一改革尚未完全適應市場需求,雖然專業碩士學位報考人數在增長,但也需要考慮培養機制改革問題。
三是研究生職業規劃教育薄弱,就業觀念缺乏理性。相關職業規劃教育開展非常少,至今鮮有高校專門開展針對研究生的職業規劃教育。
此外,一些研究生反映,長期以來,研究生教育定位于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從學校到課題組,從導師到研究生本人對求職能力的提升不夠重視。遇到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時,研究生的求職技能往往捉襟見肘,造成了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巨大浪費和研究生就業市場的不規范發展。
多層面入手破解研究生就業難題
專家認為,破解研究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從擴大就業需求、高等教育培養體系改革、研究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等多方面努力。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就業歧視和亂設條件的問題進行嚴肅查處,暢通舉報渠道。
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和生涯發展教育研究的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團委書記張更輝認為,國家針對研究生就業的宏觀調控政策要面向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增長點,同時要加強對部分需求不足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控制。
其次,研究生培養機構改革培養體系也是重要一環。由于大學擴招的影響,研究生的在校數量和畢業生數量還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黨委副書記鄭龍表示,要破解研究生就業難題,研究生培養機構必須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結合關注就業市場變化,對各專業的培養規模、就業率、就業質量等進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學判斷,及時進行調整。
此外,積極開展研究生職業規劃教育也是重要手段,可以幫助研究生認知自我,提升求職技能,使研究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而不是盲從于熱門行業和熱點城市。張更輝認為,在指導研究生完成專業研究的同時,導師要了解學生的職業興趣,引導學生關注職業發展,幫助學生認知專業應用背景并拓寬職業能力范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