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大綱所列項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僅供復習參考使用。
科目代碼:333
科目名稱:教育綜合(含教育改革)
一、考查目標
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教育綜合科目考試內容包括教育學原理、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四門教育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當前教育實踐中的熱點事件,分析當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約 60 分
中國教育史約 30 分
外國教育史約 30 分
教育心理學約 30 分
各部分內容要結合當前教育改革實踐的熱點、重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辨析題、設計題等。
三、考查范圍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教育學原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觀念。
2.理解教學、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動的任務、過程、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來分析和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
考查內容
緒論 教育學及其發展
第一節 教育學及其研究對象
一、教育學和教育科學
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三、作為一種特殊研究對象的學校教育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教育學的產生
二、教育學的發展歷程
三、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教育理論的探索
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指導思想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質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
三、當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
第二節 教育的基本內涵
一、教育的詞源與詞義
二、教育的概念
三、教育的本質
第三節 教育的要素與形態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教育的主要形態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第一節 社會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
二、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三、人口對教育的影響
四、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 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功能
一、教育的經濟功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節 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科教興國是一項重要戰略
三、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一、人的身心發展的內涵及特征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學校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第二節 教育促進個體發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二、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三、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關系
第三節 教育促進個體發展的條件
一、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和發展的主體
三、堅持教育創新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內涵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三、教育目的的社會基礎
第二節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二、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
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演變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四節 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
一、素質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二、素質教育的內涵
三、創新人才的培養
第五章 人的全面發展教育
第一節 德育
一、德育的內涵和意義
二、德育的目標
三、德育的內容
第二節 智育
一、智育的內涵和意義
二、智育的目標
三、智育的內容
第三節 體育
一、體育的內涵和意義
二、體育的目標
三、體育的內容
第四節 美育
一、美育的內涵和意義
二、美育的目標
三、美育的內容
第五節 勞動技術教育
一、勞動技術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二、勞動技術教育的目標
三、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
第六章 學校教育制度
第一節 學校的形成與發展
一、學校的產生
二、學校的發展
三、現代學校的基本職能
第二節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制度的內涵
二、我國的學校制度
三、部分國家的學校制度
第三節 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改革
二、世界范圍內學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
第七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概念
二、課程的類型
三、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與教科書
第二節 課程開發
一、課程目標的確定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三、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第三節 課程改革
一、21世紀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當代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
第八章 教學
第一節 教學概述
一、教學的基本內涵
二、教學的主要作用
三、教學的基本任務
第二節 教學理論與規律
一、教學理論
二、教學要素、過程及其規律
三、教學原則
第三節 教學實施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環節
三、教學方法
四、教學組織形式
五、教學評價
第四節 中小學教學改革
一、我國中小學教學改革的趨勢
二、當代世界中小學教學改革的趨勢
第九章 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 教師
一、教師職業與教師角色
二、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第二節 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角色與作用
二、班主任的任務與職責
三、班主任與班級管理
第三節 學生
一、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二、學生觀
三、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四、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第十章 教育科學研究
第一節 教師與教育科研
一、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意義
二、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類型
三、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導向
第二節 教育科研過程
一、選擇研究課題
二、研究設計
三、資料搜集與數據采集
四、資料與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五、論文撰寫和成果發表
第三節 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二、調查法
三、行動研究
四、敘事研究
五、案例研究
中國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教育史的基本知識,把握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了解中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養嚴謹、踏實的學風,掌握學習教育歷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教育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教育現象,探討有益于現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啟示。
4.通過歷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養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內容
第一章 原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中國教育的起源
第二節 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 氏族公社末期學校的萌芽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夏、商的教育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會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藝教育
第三節 春秋時期教育的變革
一、官學衰廢
二、私學興起
三、私學的歷史特點
第四節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重視教育的功用
三、“有教無類”的主張
四、培養有德才的君子
五、“六藝”的教學內容
六、創新的教學方法
七、自覺的德行修養
八、樹立教師的典范
九、長久的歷史影響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一、養士之風盛行
二、百家爭鳴
三、私學發展
第二節 齊國的稷下學宮
一、稷下學宮始末
二、稷下學宮的性質和特點
三、稷下學宮的歷史意義
第三節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學派
二、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論教育內容
四、論教育方法
第四節 孟軻的教育思想
一、孟軻的生平和政治主張
二、“性善論”——教育理論的基礎
三、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論理想人格
五、論教學
第五節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荀況生活的時代和生平活動
二、“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三、論教育目的
四、論教育內容
五、論學習過程與思想方法
六、論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第六節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莊及其道家學派
二、論教育的作用
三、論理想人格
四、論學習與求知
第七節 法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一、從商鞅到韓非
二、絕對的“性惡論”
三、禁“二心私學”
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第八節 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一、《大學》
二、《中庸》
三、《學記》
四、《樂記》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統一文字
二、嚴禁私學
三、吏師制度
第二節 漢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黃老之學”的漢初文教政策
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
第三節 漢朝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經學教育的特點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今古文經學之爭與漢朝經學教育的特點
第四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對賢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論人性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四、論道德教育
五、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第五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論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養“文人”和“鴻儒”的教育目標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內容
五、論學習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魏晉的學校教育
一、三國時期的官學教育
二、兩晉時期的官學教育
三、魏晉時期的私學教育
第二節 南朝的學校教育
一、宋與齊的官學教育
二、梁與陳的官學教育
三、南朝的私學教育
第三節 北朝的學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學
二、北朝的地方官學
三、北朝的私學教育
第四節 魏晉玄學教育思潮
一、以順應天性自然發展為教育旨歸
二、以“真性”、“無為”為理想人格
三、順應自然的道德教育論
第五節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三、論學校教育
四、論道德教育
第六節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士大夫教育
三、論兒童教育
四、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興學
二、兼用佛道
三、發展科舉
四、任立私學
第二節 隋唐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學校因時而起伏
二、中央官學
三、地方官學
四、私學
五、學校教育制度的特點
第三節 隋唐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
一、隋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產生
二、唐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發展
三、科舉考試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隋唐與新羅的教育交流
二、隋唐與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復興儒學與反對佛老
二、論人性與教育的作用
三、論學校教育與措施
四、論教學
五、論師道
第七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節 遼金元的教育
一、遼朝的教育制度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書院
一、書院的萌芽
二、宋朝的書院
三、元朝的書院
第四節 宋元時期的蒙學
一、蒙學教育的發展
二、蒙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三、蒙學教材
第五節 宋元時期的科舉制度
一、宋朝的科舉制度
二、元朝的科舉制度
三、宋元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六節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主持“熙寧興學”
三、崇實尚用的教育思想
四、系統的人才理論
第七節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關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三、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四、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五、論讀書法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一節 明朝的文教政策
一、廣設學校,培育人才
二、重視科舉,選拔人才
三、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
第二節 明朝的官學制度
一、中央官學
二、地方官學
第三節 明朝的書院
一、明朝書院的發展
二、東林書院
第四節 明朝的科舉制度
一、建立科舉定式
二、八股文成為固定的考試文體
三、學校教育納入科舉體系
第五節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作用
三、論道德教育
四、論兒童教育
第九章 清初至鴉片戰爭前的教育
第一節 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經術,提倡程朱理學
二、廣興學校,嚴訂學規
三、軟硬兼施,加強控制
第二節 清朝的官學制度
一、中央官學
二、地方官學
第三節 清朝的書院
一、清朝書院的發展
二、詁經精舍和學海堂
第四節 清朝的科舉制度
一、科舉為“國家掄才大典”
二、科場舞弊叢生,積重難返
三、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
第五節 黃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公其非是于學校”
三、論教育內容
四、論教學思想
五、論教師
第六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三、教學思想
四、道德觀和道德修養論
五、論教師
第七節 顏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三、學校為“人才之本”
四、“真學”、“實學”的教育內容
五、“習行”教學法
第十章 中國教育的近代轉折
第一節 傳統教育的危機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張
一、明末清初西學的輸入
二、傳統教育的困境
三、太平天國運動對傳統教育的沖擊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張
第二節 教會學校的興辦和西方教育觀念的引入
一、從英華書院到馬禮遜學校
二、教會學校的競相設立
三、教會學校的發展
四、從“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到“中華教育會”
五、教會學校的課程
六、教會學校的性質和影響
第三節 洋務教育及中國教育近代轉化的啟動
一、洋務學堂的創立和發展
二、洋務留學教育
三、“中體西用”的演變與張之洞的系統闡述
第十一章 維新運動到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維新教育的漸次推進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張
二、維新教育實踐
三、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維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二、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三、嚴復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清末學制的建立
二、廢科舉、興學堂
三、改革教育行政體制,厘訂教育宗旨
四、留學教育的勃興
第四節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實踐
一、批判封建教育
二、革命與改良政治論爭中的教育定位
三、開展革命教育活動
第十二章 民國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一節 民國教育方針與政策
一、教育部的成立及對教育的維持與改革
二、民初教育方針的確立
三、封建教育的回潮
第二節 壬子癸丑學制
一、學制的形成過程
二、學制體系
三、課程標準
四、學制的調整
第三節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三、改革北京大學
四、教育獨立思想
第十三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封建教育的批判與變革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二、新文化運動對封建傳統教育的抨擊
三、新文化運動促進教育觀念的變革
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二、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三、職業教育思潮
四、勤工儉學運動
五、科學教育思潮
六、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第三節 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驗
一、現代西方教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二、設計教學法
三、道爾頓制
四、文納特卡制
第四節 1922年“新學制”
一、“新學制”的產生過程
二、“新學制”的標準和體系
三、“新學制”的特點
四、“新學制”的課程標準
五、“新學制”的評價
第五節 收回教育權運動與教會教育的變革
一、20世紀初教會教育的快速推進
二、對在中國的基督教教育的調查
三、收回教育權運動
四、教會教育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第六節 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端
一、新民主主義教育綱領的提出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教育
三、中國共產黨早期創辦的干部學校
四、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
五、李大釗的教育思想
六、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政策
一、“黨化教育”的實施和廢止
二、“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的頒行
三、“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方針
四、《中華民國憲法》中有關教育的規定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
一、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與廢止
二、“戊辰學制”的頒行
三、“整飭學風”,建立訓育制度
四、開展童子軍訓練和軍訓
五、頒布課程標準,實行教科書審查制度
六、實行畢業會考制度
七、人民的民主教育運動
第三節 國民政府各級教育的發展
一、幼兒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第四節 楊賢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本質
三、對各種流行教育觀點的批駁
四、“全人生指導”
第五節 晏陽初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實驗活動
二、“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
三、“化農民”與“農民化”
第六節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鄉村建設與鄉村教育理論
三、鄉村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第七節 黃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第八節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活教育”實驗
二、“活教育”的目的論
三、“活教育”的課程論
四、“活教育”的教學論
第九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
三、生活教育理論
第十五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第一節 蘇維埃根據地的教育
一、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
二、干部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兒童教育
第二節 抗日民主根據地教育
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政策
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
三、干部教育
四、普通教育
五、社會教育
六、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第三節 解放區新民主主義教育建設
一、解放戰爭時期的教育政策
二、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
三、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第四節 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教育為政治服務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依靠群眾辦學
外國教育史
考查目標
1.掌握外國教育思想和制度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歷史發展的線索。
2.了解外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認真閱讀和理解國外名著。
3.能運用歷史方法和知識分析教育現象。
4.通過外國歷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養成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內容
第一編 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 教育的起源與史前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起源
一、關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觀點
二、簡要分析
第二節 史前教育概況
一、原始社會的分期
二、史前各個時期的教育概況
第二章 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第一節 兩河流域的教育
一、兩河流域早期的文化教育
二、巴比倫的文化教育
第二節 古代埃及的教育
一、文化與科學
二、教育概況
第三節 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古代印度社會概況
二、婆羅門時期的教育
三、佛教教育
第四節 古代希伯來的教育
一、第一時期的教育
二、第二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古希臘的教育
第一節 荷馬時期的教育
一、荷馬時期的古希臘社會
二、荷馬時期的教育
第二節 古風時期的教育
一、斯巴達教育
二、雅典教育
三、畢達哥拉斯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古典時期的教育
一、古典時期的雅典社會
二、文化的繁榮和價值觀念的變化
三、古典時期的教育
第四節 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第四章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教育思想
第二節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一、時代與生平
二、政治觀和哲學觀
三、《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第三節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觀
二、教育思想
第五章 古羅馬的教育
第一節 共和時期的教育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第二節 帝國時期的教育
一、帝國的政治與教育變革
二、帝國時期的各級教育
第三節 基督教的興起與早期基督教會的教育活動
一、基督教的產生及其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二、早期的基督教教會學校
第四節 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羅
二、昆體良
三、奧古斯丁
第六章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機構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與理論
第二節 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一、宮廷學校
二、騎士教育
第三節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第七章 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節 拜占廷的教育
一、世俗教育
二、教會教育
第二節 阿拉伯的教育
一、薩拉森帝國及各大食國的教育
二、塞爾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 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拜占廷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二、阿拉伯教育的特點及其貢獻
第二編 近代教育史
第八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人文主義教育
一、文藝復興運動與人文主義的特征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發展
三、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新教教育
一、宗教改革運動與新教的建立
二、路德派新教與教育
三、加爾文派新教與教育
四、英國國教與教育
第三節 天主教教育
一、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會的改革與復興
二、耶穌會的教育活動
三、三種教育力量的沖突與融合
第九章 夸美紐斯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第一節 夸美紐斯的教育實踐與著作及其世界觀
一、教育實踐與著作
二、世界觀
第二節 論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普及教育
一、論教育的目的
二、論教育的作用
三、泛智主義和普及教育的主張
第三節 論教育和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二、主要教學原則
第四節 論道德教育與健康教育
一、論道德教育
二、論生命與健康教育.
第五節 論教育與教學管理
一、國家對教育的管理
二、國家學校體系的構建
三、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
四、校長的職責
第十章 17—18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和北美的教育
第一節 17—18世紀的英國教育
一、教育概況
二、培根論教育
三、洛克的思想教育
第二節 17—18世紀的法國教育
一、教育概況
二、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教育思想
三、法國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17—18世紀的德國教育
一、教育概況
二、康德論教育
第四節 17—18世紀的俄國教育
一、16—17世紀的文教復興和18世紀初的教育改革
二、18世紀中期和后期的教育進展
第五節 17—18世紀的美國教育
一、殖民時代的教育概況
二、建國初期的教育和教育理想
第十一章 盧梭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活動與主要著作
第二節 論人的天性
一、性善論
二、感覺論
第三節 自然主義的教育理論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義和培養目標
二、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
第四節 自然主義教育的實施
一、嬰兒期的教育(0—2歲)
二、兒童期的教育(2—12歲)
三、青年期的教育(12—15歲)
四、青春期的教育(15—20歲)
五、子女教育
第五節 論理想國家的公民教育
第十二章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教育活動
第二節 論教育目的
第三節 論教育心理學化
第四節 論要素教育
一、德育
二、智育
三、體育
第五節 論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
一、語言教學
二、算術教學
三、測量教學
第六節 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十三章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理論基礎
一、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赫爾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論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學原則
三、道德教育
第三節 赫爾巴特的課程理論
一、經驗、興趣與課程
二、統覺與課程
三、兒童發展與課程
第四節 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
一、“教學進程”理論
二、教學形式階段理論
第五節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第十四章 福祿培爾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教育活動
第二節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
一、統一的原則
二、順其自然的原則
三、發展的原則
四、創造的原則
第三節 幼兒園教育理論
一、幼兒園工作的意義與任務
二、幼兒園教育方法
三、幼兒園課程
四、從幼兒園到學校的過渡
第四節 論學校教育
第十五章 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教育
第一節 19世紀的德國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費希特論國民教育
三、第斯多惠論教育
第二節 19世紀的法國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涂爾干論教育
第三節 19世紀的英國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斯賓塞論教育
三、赫胥黎論教育
第四節 19世紀的美國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賀拉斯·曼論教育
第五節 19世紀的俄國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烏申斯基論教育
第六節 19世紀的日本教育
一、教育發展概況
二、福澤諭吉的教育思想
第十六章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對空想社會主義者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
一、對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的批判
二、關于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影響
三、關于人的全面發展
四、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二節 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第三節 論教育與社會生產
第四節 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
第五節 論人的全面發展
第六節 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三編 現代教育史
第十七章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第一節 新教育運動
一、新教育的由來及發展
二、愛倫·凱
三、德可樂利
四、羅素
第二節 進步教育運動
一、進步教育運動始末
二、幾種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第三節 實驗教育學
一、德國的實驗教育學
二、美國的心理學研究
三、智力測驗
第四節 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公民教育理論
三、勞作學校理論
第十八章 蒙臺梭利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教育活動
第二節 論幼兒的發展
一、兒童心理發展與遺傳、環境的關系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具體特點
第三節 論自由、紀律與工作
第四節 幼兒教育的內容
一、感官教育
二、讀、寫、算的練習
三、實際生活練習
第十九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時代與生平
一、生平
二、杜威的研究特點
三、杜威所處的時代
第二節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即生活
二、教育即生長
三、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第三節 教育的目的
一、生長作為教育的目的
二、杜威的教育目的
第四節 課程與教材
一、對傳統課程的批判
二、從做中學
三、課程論的不足之處
第五節 思維與教學方法
一、反省思維與教學方法的改變
二、思維方法的社會價值
三、教學方法論的不足
第六節 道德教育
一、個人與社會
二、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十章 20世紀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英國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第二節 法國教育的發展
一、進一步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二、“統一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
三、中學課程的改革
四、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德國教育的發展
一、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時期的教育
二、納粹德國時期的教育
第四節 美國教育的發展
一、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初級學院運動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第五節 日本教育的發展
一、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變化
三、戰時各級教育的調整和變化
第二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教育
第一節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
一、改革教育管理體制
二、建立統一勞動學校制度
三、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團結、教育和改造教師
第二節 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試驗(1921-1930)
一、學校制度的調整
二、綜合教學大綱的試行及其經驗教訓
三、加強勞動教育和綜合技術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改革
第三節 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1931-1941)
一、聯共(布)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決定
二、改革學校制度,延長學習年限
三、實施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四、改進普通學校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五、發展師范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六、繼續改革和調整高等教育
第四節 馬卡連柯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教育理論的方法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三、論教育的目的
四、論集體主義教育
五、論勞動教育
六、論家庭教育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
第一節 美國的教育改革
一、《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二、20世紀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三、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綱領與教育政策
四、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與發展
第二節 英國的教育改革
一、《1944年教育法》的實施
二、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三、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四、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五、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法國的教育改革
一、《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二、20世紀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三、20世紀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四、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五、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
第四節 聯邦德國和統一后德國的教育改革
一、1959年開始的教育改革
二、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三、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四、德國統一以來的教育改革
第五節 日本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
二、20世紀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三、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
四、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五、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
六、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和俄羅斯的教育
第一節 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教育的恢復與發展
一、二戰后初期的恢復工作
二、20世紀50年代中期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蘇聯的教育改革
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
二、1966年至20世紀70年代前期的教育改革
三、1977年和1984年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凱洛夫《教育學》的教育思想體系
一、形成凱洛夫《教育學》思想體系的歷史背景及其思想基礎
二、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論
三、凱洛夫《教育學》的德育論
第四節 贊科夫的教育實驗及其發展性教學理論
一、提出和展開“教育與發展關系問題”課題研究的背景
二、贊科夫的教育實驗
三、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
四、成就、影響與局限性
第五節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一、生平與著作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思想依據
三、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第六節 俄羅斯聯邦的教育
一、俄羅斯國民教育的法律保障與管理體制
二、俄羅斯國民教育體系的構成
三、俄羅斯教育的幾項重要改革
第二十四章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創造性的教育勞動
第二節 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學校教育的理想和奮斗目標
二、和諧的教育
三、按照諸育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觀點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思想
四、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要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和諧一致
第三節 成就與影響
第二十五章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第一節 作為實用主義教育分支的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義教育的產生
二、改造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
三、改造主義教育的特點與影響
第二節 新傳統教育派教育思潮
一、要素主義教育
二、永恒主義教育
三、新托馬斯主義教育
第三節 以哲學為基礎的教育思潮
一、存在主義教育
二、分析教育哲學
第四節 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思潮
一、新行為主義教育
二、結構主義教育
三、人本主義教育
第五節 作為未來教育戰略的教育思潮
一、終身教育的產生
二、終身教育的主要觀點
三、終身教育的特點與影響
第六節 多元文化教育思潮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觀點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特點與影響
第二十六章 發展中國家的教育
第一節 獨立前的教育
第二節 獨立后的教育改革和發展
一、努力掃除文盲
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三、改革教育體制和調整教育結構
四、著力培養師資
五、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六、改革教育內容
七、邁向民主的教育
第三節 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掃盲和普及初等教育仍需繼續努力
二、教育經費短缺
三、教師隊伍仍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四、高等教育仍然失衡
教育心理學
考查目標
1.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及趨勢,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啟示。
2.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理論,說明和解釋有關教育現象,解決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考查內容
第一部分 緒論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及其研究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應用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心理學的任務
三、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范式
二、研究的步驟
三、研究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 學生心理
第二章 學生心理發展
第一節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皮亞杰的基本發展觀
二、認知發展階段
三、心理發展的因素
四、皮亞杰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影響
五、皮亞杰理論的貢獻、局限與發展
第二節 維果茨基的發展理論
一、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
二、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觀
三、教育和發展的關系 ——最近發展區
四、維果茨基的理論對教學的影響
第三節 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展
一、個性與社會化發展
二、自我意識、自我概念與自尊
第三章 學生個體差異
第一節 個體的智力差異
一、智力的心理測量學理論
二、多元智能理論
三、智力的三元智力理論
第二節 個體的學習風格差異
一、學習風格的維度
二、常見的學習風格差異
第三節 社會文化背景與性別差異
一、社會文化背景差異
二、性別差異
第三部分 一般學習心理
第四章 學習心理導論
第一節 學習及其分類
一、學習的界定
二、學習的作用
三、學習的分類
四、學習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學習與腦
一、大腦發育及學習的關鍵期假說
二、腦的特異化與學習
三、學習與腦的可塑性
四、基于腦的學習
第三節 學習理論發展
一、兩種傾向的學習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初步發展
二、行為傾向、認知傾向學習理論的相互吸收
三、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與人本主義的出現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
第五章 行為學習理論
第一節 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一、巴普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二、華生的行為主義
第二節 聯結主義理論
一、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二、桑代克的學習律
第三節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一、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二、強化理論
三、行為的學習
第四節 社會學習理論及行為主義新進展
一、社會認知理論
二、觀察學習
三、觀察學習的應用
四、行為主義新進展
第六章 認知學習理論
第一節 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
一、格式塔學習理論
二、符號學習理論
第二節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一、認知表征理論
二、認知結構與學習
三、學習和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節 認知同化學習理論
一、有意義學習
二、認知同化過程
三、接受學習
第四節 學習的信息加工論
一、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
二、認知負荷理論
第七章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第一節 建構主義思想淵源與基本觀點
一、建構主義思想淵源
二、建構主義分類
三、當代建構主義基本理論觀點
第二節 個人建構主義理論
一、激進建構主義
二、生成學習理論
三、認知靈活性理論
第三節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一、文化內化與活動理論
二、情境性認知與學習理論
三、支架式教學
第四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一、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二、羅杰斯的學習理論
第八章 學習動機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
一、學習動機及其相關概念
二、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三、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
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
一、強化論
二、需要層次理論
三、自我決定理論
四、成就動機理論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六、控制點理論
七、歸因理論
八、成就目標理論
九、自我價值理論
九、調節聚焦理論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一、教學吸引
二、興趣激發
三、建立合理的動機信念
四、反饋與評定
五、獎勵和懲罰
六、合作與競爭
第四部分 分類學習心理
第九章 知識的學習
第一節 知識的分類與表征
一、知識及其含義
二、知識的分類
三、知識的表征
四、知識學習的基本機制
第二節 知識的理解
一、知識理解的過程
二、知識理解的影響因素
三、概念的學習
第三節 錯誤概念的轉變
一、錯誤概念及其性質
二、概念轉變及其過程
三、概念轉變的影響因素與條件
四、為概念轉變而教
第四節 學習遷移
一、遷移及其分類
二、遷移的理論與研究
三、為遷移而教
第十章 技能的學習
第一節 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點和作用
二、技能與知識及習慣的關系
三、技能的分類
第二節 動作技能
一、動作技能的結構、特點與種類
二、動作技能的形成
三、動作技能的培養
第三節 心智技能
一、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關系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過程
三、心智技能的培養
第十一章 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創造性
第一節 問題與問題解決
一、問題及其分類
二、問題解決的界定
第二節 問題解決的過程
一、問題解決的模式
二、一般問題解決的過程
三、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
第三節 問題解決的訓練
一、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
第四節 創造性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的本質和過程
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第十二章 學習策略
第一節 學習策略概述
一、學習策略的界定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三、學習策略與信息加工過程及元認知的關系
四、學習策略與自我調節學習
第二節 認知策略
一、復述策略
二、精細加工策略
三、組織策略
第三節 元認知策略與資源管理策略
一、元認知的結構
二、元認知策略
三、資源管理策略
第四節 學習策略的促進
一、學習策略促進的原則
二、常見的學習策略
三、學習策略促進的方法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三、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的實質
第二節 道德發展
一、道德認知的發展
二、道德情感的發展
三、道德行為的發展
第三節 品德的形成與培養
一、品德的內化過程
二、品德形成的影響因素
三、品德培養的方法
第五部分 教學心理
第十四章 教學設計
第一節 設置教學目標
一、設置教學目標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
三、教學目標的分類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
第二節 選擇教學模式
一、直接教學
二、探究學習
三、基于問題學習
四、合作學習
五、個別化教學
第三節 設置教學環境
一、課堂空間
二、教學組織
三、教學媒體
第十五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 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的相關概念
二、課堂管理的階段性
三、課堂管理的目標
第二節 課堂管理過程
一、課堂規則和程序的設計
二、課堂規則和程序的建立
三、課堂規則和程序的維持與完善
第三節 處理嚴重的問題行為
一、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二、行為矯正原則
三、實用行為分析程序
第十六章 學習評定
第一節 學習評定概述
一、學習評定的相關概念
二、學習評定的重要性
三、學習評定的模式
四、學習評定的方法
第二節 標準化測驗
一、標準化測驗的類型
二、標準化測驗的優點與劣勢
三、測驗的新進展
第三節 教師自編測驗
一、教師自編測驗與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區別
二、設計測驗前的計劃
三、教師自編測驗的具體形式
四、編制測驗的注意事項
五、學習理論的啟示
第四節 真實性評定與評定結果報告
一、真實性評定
二、評定結果的報告方式
第六部分 教師心理
第十七章 教師心理
第一節 教師的角色與特征
一、教師的角色概述
二、教師的專業品質
三、教師的角色特征
四、教師的個性特征
五、教師的職業倦怠
第二節 師生互動
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二、學生對教師的影響
三、師生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教師的成長和培養
一、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教師成長和培養的途徑
考試類型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初試參考書目 |
《教育學原理》(“馬工程”教材) |
《教育學原理》編寫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年 |
初試參考書目 |
《中國教育史》(第四版) |
孫培青主編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9年 |
初試參考書目 |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三版) |
吳式穎主編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年 |
初試參考書目 |
《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三版) |
陳琦、劉儒德主編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9年 |
|
|
|
|
|
復試參考書目 |
參見各方向專業課程考試大綱 |
|
|
|
|
|
|
|
|
|
|
|
|
|
加試參考書目 |
參見各方向專業課程考試大綱 |
|
|
|
|
|
|
|
|
|
|
|
|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