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渤海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大綱所列項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僅供復習參考使用。
科目代碼:445
科目名稱: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一、考查目標
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漢語國際教育基礎科目考試內容包括中國文化要略、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世界文化通論三門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漢語國際教育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際基礎知識(約占50分)、教育學、心理學及語言教學基礎知識(約占30分)、案例分析(約占40分)、教案設計(約占3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判斷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教案設計題等。
三、考查范圍
中國文化要略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范疇、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掌握中國傳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代表成果和發展狀況。
2.理解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總體特點和中國傳統文化各種文化形態的特點、歷史沿革、發展過程。
3.能夠運用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分析、解決有關漢語教學、中國文化教學、中華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問題。
考查內容
(注:以“*”表示命題熱度,分三個等級,“*”越多表示往年命題熱度越高)
第一章 簡論*
一、文化與中國文化
二、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中國文化的未來
第二章 地理概況**
一、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二、中國歷代疆域
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四、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第三章 歷史縱橫**
一、中國文化的源頭
二、"三皇五帝"
三、中國的王朝
四、中國的皇帝
五、中國的宰相
六、外戚與宦官
七、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
(一)戰爭與和平
(二)融合與斗爭
(三)統一與分裂
第四章 姓氏與名、字、號***
一、姓氏的產生與發展
二、姓氏的主要來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雜與譜牒
五、全國姓氏數量
六、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第五章 漢字***
一、漢字的產生
二、現存最早的漢字
三、石鼓文
四、漢字的結構——六書
五、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六、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第六章 學術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莊思想
三、墨家學說
四、法家學說
五、漢代經學
六、魏晉玄學
七、宋明理學
八、清代樸學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師圣賢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傳入和發展
(二)中國佛教的宗派
(三)喇嘛教源流與達賴、班禪
(四)反佛思想和滅佛斗爭
(五)佛教與中國文化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
三、道教
(一)道教的產生與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發展與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勝跡
四、伊斯蘭教
(一)伊斯蘭教的創立和教義
(二)伊斯蘭教的宗派斗爭
(三)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
(四)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
(五)現存伊斯蘭教勝跡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產生與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義和組織
(三)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學校教育
二、明清時代的國子監
三、書院的興起與衰落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五、清代的學塾教育
第九章 科舉制度*
一、科舉制以前的選士制度
二、科舉制的產生與發展
三、明清時代的三級考試
四、科舉制的影響與功過
第十章 典籍藏書**
一、經書
二、史書及其類別
三、類書和辭書
四、方志
五、官藏與私藏
六、版本與善本
七、圖書分類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與歷法
二、農學
三、算學
四、醫學
五、地學
六、四大發明
第十二章 傳統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宮殿建筑
三、帝王陵寢
四、萬里長城和關隘
五、古代橋梁
六、古代園林與亭臺樓閣
(一)中國園林的種類和歷史發展
(二)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
(三)歷史名園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筑
八、裝飾性建筑
九、衙署與會館
十、北京四合院與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學***
一、詩詞作品及詩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辭賦及其作者
四、戲劇及戲劇家
五、小說及小說家
第十四章 各類藝術***
一、書法藝術
二、雕塑藝術
三、戲曲藝術
(一)戲曲的發展與種類
(二)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
四、繪畫藝術
(一)中國畫的歷史發展
(二)中國畫論的幾個問題
五、民族音樂藝術
六、楹聯藝術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銅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寶
第十六章 風俗習慣**
一、茶酒與烹調
二、衣冠服飾
三、婚俗與葬俗
四、民族祥瑞動物
五、名貴花木
六、民族節日
(一)春節
(二)燈節
(三)三月三
(四)清明節
(五)端午節
(六)乞巧節
(七)中秋節
(八)重陽節
(九)臘八節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一)十二生肖
(二)數字迷信
(三)方向與顏色迷信
(四)避諱之俗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東渡
二、海陸"絲綢之路"
三、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
五、鄭和下西洋
六、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掌握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概念、理論基礎、習得理論、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等。
2.能夠把握漢語國際教育與語言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以及社會實踐的聯系,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3.具備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能運用漢語國際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各種現象。
考查內容
(注:以“*”表示命題熱度,分三個等級,“*”越多表示往年命題熱度越高)
緒論篇
第一章 對外漢語教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名稱***
一、語言教學中有關語言的幾個基本概念
二、學科名稱的討論
三、“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提出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和學科體系*
一、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體系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特點
第四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定位與爭論*
一、“小兒科”論
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學科”論
三、“應用語言學學科”論
四、學科定位——語言教育學科
第二章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與現狀
第一節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回顧*
一、開創對外漢語教學事業
二、確立對外漢語教育學科
第二節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國家和民族的事業
二、學科地位
三、學科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
四、學科理論體系
五、教師隊伍建設
第三節 世界漢語教學的發展特點 *
一、新世紀語言教育的重要性
二、世界漢語教學的發展特點
基礎篇
第三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和教育學基礎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一)**
一、語言的基本特征與對外漢語教學
二、語言學的發展與第二語言教學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二)**
一、功能主義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二、漢語的特點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一、教育的作用與教育的目的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原則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第四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和文化學基礎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語言的生理——心理基礎
二、記憶與第二語言學習
三、心理學的發展與第二語言教學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一)***
一、語言與文化
二、語言與跨文化交際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二)**
一、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文化教學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因素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
習得篇
第五章 語言習得理論
第一節 語言學習與習得**
一、學習與一般學習理論
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的區分
第二節 第一語言習得及主要理論和假說***
一、兒童第一語言的習得過程
二、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
刺激—反應論
先天論
認知論
語言功能論
第三節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假說***
一、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和假說
對比分析假說
中介語假說
內在大綱和習得順序假說
輸入假說
普遍語法假說
文化適應假說
二、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異同比較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一節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研究***
一、對比分析
二、偏誤分析
三、運用分析和話語分析
第二節 學習者的個體因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認知因素
三、情感環境
第三節 語言學習環境**
一、社會環境對目的語學習的影響
二、課堂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學習
三、充分利用語言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篇
第七章 第二語言教學法主要流派與發展趨向
第一節 認知派與經驗派教學法***
一、語法翻譯法
二、直接法
三、情景法
四、閱讀法
五、自覺對比法
六、聽說法
七、視聽法
八、自覺實踐法
九、認知法
第二節 人本派與功能派教學法***
一、團體語言學習法
二、默教法
三、全身反應法
四、暗示法
五、自然法
六、交際法
第三節 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趨向*
一、第二語言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概況
二、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分析
三、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趨向
第八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上)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目的與課程設計*
一、對外國學習者的教育目的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
三、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
教學內容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
一、確立教學原則的指導思想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選用**
一、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材的依據
三、教材編寫和選用的原則
四、教材設計的類型
五、我國對外漢語教材的發展
六、對外漢語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九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下)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與課堂教學**
一、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三、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點與環節
四、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技巧
備課與寫教案
課堂組織管理
教師的語言
教師的提問
板書
五、課堂教學的評估
第二節 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
一、語音教學
二、詞匯教學
三、語法教學
四、漢字教學
世界文化通論
考查目標
1.系統、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化發展的脈絡和基本情況,豐富和完善人文知識結構。
2.開拓知識視野,加強人文修養,提高人文素質,以利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類先進文化的吸收。
考查內容
(注:以“*”表示命題熱度,分三個等級,“*”越多表示往年命題熱度越高)
緒論
第一編 亞洲
第一章 印度
第一節 古印度文明概述*
一、哈拉帕文化時期
二、吠陀時代
三、列國時代
四、孔雀帝國時代
五、貴霜帝國時代
六、笈多王朝
七、補說:中世紀——印度封建制度形成后的歷史變遷
第二節 古印度文明的偉大成果***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遺產
三、藝術成就
四、宗教與哲學
第三節 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印度佛教的傳入及其中國化進程
二、西去求法高僧的事跡及其貢獻
三、古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二章 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
第一節 朝鮮半島**
一、朝鮮半島歷史文化概述
二、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日本**
一、日本國家歷史文化概述
二、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三節 越南**
一、越南歷史概述
二、中越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緬甸、泰國、老撾及東南亞海島地區國家
第一節 緬甸*
一、緬甸國家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二、中緬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泰國**
一、泰國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二、中泰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三節 柬埔寨**
一、柬埔寨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二、中柬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四節 老撾*
一、老撾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二、中老之間的文化交流
第五節 東南亞海島地區國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一、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二、菲律賓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三、印度尼西亞歷史文化發展概述
四、東南亞海島地區國家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聯系
第二編 歐洲
第四章 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
第一節 古希臘文明及其不朽成果**
一、古希臘文明的歷史進程
二、古希臘文明的不朽成果
第二節 古羅馬文明及其偉大成果**
一、古羅馬歷史概述
二、古羅馬文明的偉大成果
第五章 意大利
第一節 文藝復興概說*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巨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拉開文藝復興序幕的“三顆巨星”
二、喬托、馬薩喬與波提切利
三、盛期“文藝復興三杰”
四、晚期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杰出代表
第三節 中意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馬可波羅
二、利瑪竇
第六章 英國
第一節 英國歷史文化概述*
一、諾曼底王朝建立之前的不列顛
二、“喬叟時代”與莫爾的“烏托邦”
三、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
四、工業革命及其后的文化繁榮、
五、殖民擴張與戰后的衰落
第二節 英國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詩人
二、戲劇家
三、小說家
四、繪畫藝術家
第三節 中英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來華英國人所起的橋梁作用
二、中國學者嚴復
第七章 法國
第一節 法國歷史文化概述*
一、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與“百年戰爭”
二、法國統一后的文化發展
三、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的對外戰爭
四、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動蕩中的法蘭西
第二節 法國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思想家
二、小說家
三、畫家和雕塑藝術家
第三節 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來華傳教士的橋梁作用
二、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三、法國漢學的初創與發展
第八章 德 國
第一節 德國歷史文化概述*
一、德意志歷史開始前后的社會變遷
二、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與農民戰爭
三、古典人文主義時期的文化輝煌
四、德意志的統一、強盛與對外戰爭
第二節 德國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文學家
二、哲學家和思想家
三、音樂家
第三節 中德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湯若望與他在中國的傳教事業
二、菜布尼茨和他的《中國近事》
三、衛禮賢筆下的“中國精神”
四、留學德國的中國精英
第九章 俄羅斯
第一節 俄羅斯歷史文化概述*
一、基輔羅斯公園的形成與衰亡
二、沙皇俄國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發展
三、俄羅斯帝國的專制統治及其對外擴張
四、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時期的革命斗爭與文化繁榮
五、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時期的文學事業
第二節 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文學家
二、畫家和音樂家
第三節 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俄羅斯漢學的興起與發展
二、俄、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十章 歐洲其他國家
第一節 繪畫藝術家*
一、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
二、荷蘭畫家倫勃朗和凡高
三、西班牙畫家戈雅和畢加索
第二節 文學家**
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
二、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
三、匈牙利詩人裴多菲
四、挪威戲劇家易卜生
五、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
第三節 音樂藝術*
一、奧地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和約翰施特勞斯
二、波蘭作曲家肖邦
第十一章 印第安文明
第一節 以易洛魁人為代表的北美印第安文明*
第二節 瑪雅文明*
第三節 阿茲特克文明*
第四節 印加文明*
第十二章 美國
第一節 美國歷史文化概述**
第二節 美國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一、民主詩人惠特曼
二、批判現實生義作家馬克吐溫、杰克倫敦和德萊塞
三、20世紀的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和密西爾
四、電影藝術家卓別林
第三節 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傳教士——在中美之間架設文化交流的橋梁
二、留學美國——踏著容閎的足跡
第十三章 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
第一節 詩人*
一、智利詩人米斯特拉爾和聶魯達
二、墨西哥詩人帕斯
第二節 小說家*
一、危地馬拉小說家阿斯圖里亞斯
二、哥倫比亞小說家馬爾克斯
第四編 非洲及影響了世界的其他文明
第十四章 非洲
第一節 非洲歷史文化概述**
第二節 晚清之際:中國人筆下的非洲*
第十五章 影響了世界的其他文明
第一節 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文明概述
二、古埃及文明留給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
第二節 兩河流域文明***
一、蘇美爾文明概述
二、巴比倫文明概述
第三節 希伯來文明**
一、希伯來文明概述
二、希伯來文明留給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
第四節 拜占庭文明**
一、拜占庭文明概述
二、拜占庭文明留給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
第五節 阿拉伯文明***
一、阿拉伯文明概述
二、阿拉伯文明留給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
考試類型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初試參考書目 |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
劉珣 |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2000 |
初試參考書目 |
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 |
程裕禎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2017 |
初試參考書目 |
世界文化通論(第一版) |
馬樹德 |
商務印書館 |
2010 |
初試參考書目 |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編寫的大綱 |
|
|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