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州師范學院全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體育碩士考試大綱
《體育綜合》(346)考試大綱
I、考試內容與分數
考試內容包涵運動訓練學、學校體育學和運動生理學各占100分,總分300分。
II、試卷題型結構
1.名詞解釋(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2.簡答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3.論述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III、考試時間
3小時
IV、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系統掌握運動訓練學、學校體育學和運動生理學的相關專業術語,正確理解和掌握三門課程中的有關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體育中的實際問題。
V、考查范圍
第一部分運動訓練學
一、運動訓練學導言
運動訓練與運動訓練學;不同層級的運動訓練理論體系;運動訓練構成要素的理論體系。
二、運動訓練的辯證協同原則
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變化與表現的基本規律;基于辯證協同思想的運動訓練原則體系;導向激勵與健康保障訓練原則;競技需要與區別對待訓練原則;系統持續與周期安排訓練原則;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三、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訓練
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運動員戰術能力及其訓練;運動員心理能力及其訓練;運動員知識能力及其訓練
四、運動訓練方法及其應用
運動訓練方法概述;運動訓練控制方法;操作性訓練方法;運動訓練基本手段。
五、運動訓練負荷及其設計與安排
運動訓練負荷概述;運動訓練負荷的設計基礎;運動訓練負荷的設計與安排;運動訓練負荷的監控與評定;運動訓練負荷的項群特征
六、運動訓練過程與訓練計劃
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構架;運動訓練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運動訓練過程的調控。
七、教練員職責與教練行為
教練員的認知;教練員的執教;教練員的知識與能力;教練員的領導行為。
第二部分 學校體育學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古代社會的體育;現代學校體育的形成;中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體育與學生身體發展;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發展;學校體育與學生的社會適應;學校體育與學生動作發展。
三、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學校體育的結構與作用;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要求。
四、學校體育的制度與組織管理
我國現行學校體育制度與法規;我國學校體育的組織與管理。
五、體育課程編制與實施
體育課程的特點;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
六、體育教學的特點、目標與內容
體育教學的本質與特征;體育教學(學習)目標;體育教學內容
七、體育教學方法與組織
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組織管理。
八、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教學設計概述;體育教學設計的過程及要素;體育教學計劃的設計。
九、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與教學評價
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體育教師教學評價。
十、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性質與分類;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力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十一、體育課教學
體育與健康課的類型與結構;體育實踐課的密度與運動負荷;體育課的準備與分析。
十二、課外體育活動
課外體育活動的性質與特點;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課外體育活動的實施。
十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
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性質與特點;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組織形式;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
十四、學校課余體育競賽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實施。
十五、體育教師
體育教師的特征;體育教師的工作與研究。
十六、體育教師的職業培訓與終身學習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科學習;體育教育專業的見習與實習;體育教師的在職培訓;體育教師的終身學習。
第三部分 運動生理學
一、緒論
運動生理學概述;生命活動基本特征;機體內環境與穩態;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調節;反饋與前饋。
二、肌肉活動
細胞生物電現象;肌肉收縮原理;肌肉收縮的形式與力學特征;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肌電圖。
三、能量代謝
人體能量的供給;人體能量代謝的測定;運動狀態下的能量代謝。
四、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
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及其一般功能;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原理;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
五、內分泌調節
內分泌與激素;主要內分泌腺的功能;運動與內分泌功能。
六、免疫與運動
免疫學基礎;運動與免疫。
七、血液與運動
血液的組成與特性;血液的功能;運動對血液成分的影響。
八、呼吸與運動
肺通氣;肺換氣和組織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呼吸運動的調節。
九、血液循環與運動
心臟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動的調節;運動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十、消化、吸收與排泄
消化與吸收;排泄。
十一、身體素質
力量素質;速度素質;無氧耐力素質;有氧耐力素質;平衡、靈敏、柔韌與協調素質;身體素質訓練的幾種新方法。
十二、運動與身體機能變化賽前狀態與準備活動;進入工作狀態與穩定狀態;運動性疲勞;恢復過程;脫訓與尖峰狀態訓練。
十三、運動技能的形成
運動技能的生理學基礎;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因素。
十四、年齡、性別與運動
兒童少年與運動;女性與運動;老年人與體育鍛煉。
十五、肥胖、體重控制與運動處方
身體成分概述;肥胖與體重控制;運動處方。
十六、環境與運動
冷熱環境與運動;水環境與運動;高原環境與運動;大氣環境與運動;生物節律與運動。
VI、參考教材
第一部分運動訓練學:《運動訓練學》(第二版)田麥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
第二部分學校體育學:《學校體育學》(第三版),潘紹偉于可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
第三部分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理學》(第三版)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郝選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