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業務課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漢語與文獻 科目代碼:
一、參考書目(所列參考書目僅供參考,非考試科目指定用書):
《現代漢語》(第六版),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19年.
《語言學綱要》(修訂版),葉蜚聲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古典文獻學》,張三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文獻學概要》,杜澤遜,中華書局,2008年.
二、考試形式
試卷滿分:150分 考試時間:180分鐘
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各約占40分,語言學概論約占35分,中國古典文獻學約占35分。
三、考查范圍:
(一)現代漢語部分
第一章 緒 論
現代漢語的定義,F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定義,F代漢語方言概況。現代漢語的特點。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和任務。現代漢語規范化的內容。大力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
第二章 語 音
語音的性質。語音單位。漢語拼音方案。國際音標。聲母的分類。聲母辨證。韻母的分類。韻母辨證。押韻。聲調。音節的結構。音節的拼讀和拼寫。聲母和韻母的配合關系。變調、輕聲、兒化、語氣詞“啊”的音變。朗讀的基本要求。語調的主要內容。語音規范化。
第三章 文 字
漢字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的筆畫和筆順。漢字的造字法。漢字的標準化。規范漢字的含義。糾正錯別字的方法。
第四章 詞 匯
詞匯的定義。語素和漢字的聯系和區別。詞和短語的聯系和區別。詞的構成。詞義的性質和構成。義素分析的運用。義項的定義及分類。多義詞和同音詞。語義場的定義和種類。同義詞和反義詞。詞義和語境的關系。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一般詞的特殊成分(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等)。熟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熟語與文化的關系。成語與慣用語的區別。詞匯的發展變化。詞匯的規范化。
第五章 語 法
語法的含義。語法的性質。詞類劃分的依據及結果。各類實詞和虛詞的語法特點。詞的兼類。短語的含義。短語的結構類型和功能類型。多義短語。句子成分的分析。句型和句類。幾種動詞謂語句的特點。常見的句法錯誤。復句的含義及類型。多重復句的分析。緊縮句的含義。復句運用中的常見錯誤。句群的含義。標點符號的種類、作用和用法。
第六章 修 辭
修辭的含義。修辭的原則。修辭和語境的關系。修辭同語音、詞匯、語法的區別與聯系。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一些常見的辭格(比喻、比擬、夸張、借代、拈連、反復、雙關等)。幾組容易混淆的辭格的聯系與區別。辭格的綜合運用。修辭中常見的問題。語體風格。
(二)古代漢語部分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第一至四冊,包括:
文選部分,包括《左傳》《戰國策》《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詩經》《楚辭》《史記》《漢書》、兩漢散文等單元中的文選,要求掌握其中的重點字、詞、句。
通論部分,包括字典辭書、文字學、訓詁學、語法、音韻、古書注解、古書句讀、詩律、古代文化等方面。
(三)語言學概論部分
第一章 語言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和說話;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第二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思維離不開語言;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思維不能離開語言的實驗根據;關于聾啞人的思維;思維能力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類思維在機器中的再現
第二章 語言是符號系統
第一節 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
符號以及用符號來交際;符號應該具備的條件;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合乎線條性;
第二節 語言符號的系統性
語言的層級體系;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第三節 語言系統是人類特有的
語言能力;語言是其他動物和人類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人類語言和所謂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
第三章 語音
第一節 語音研究的諸方面
語音的最小單位;音標;從哪些方面去研究語音
第二節 音響
語音四要素;音質的音響分析;研究音響的儀器
第三節 發音
發音器官;兩類音素:元音和輔音;元音;輔音
第四節 音位
對立和互補;音位和音位變體;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
第五節 音位的聚合
區別特征;聚合群
第六節 音位的組合
音節;語流音變
第四章 語法
第一節 語法和語法單位
說話要符合規則;語法規則;語法單位
第二節 組合規則
語素組合成詞的規則;詞的組合的五種基本類型;語法結構的意義和形式
組合的層次性;組合的遞歸性
第三節 聚合規則
詞類;形態;語法范疇
第四節 變換
變換和句型;變換和句法同義;變換和句法多義
第五節 語言的結構類型和普遍特征
語言的語法結構類型;語法結構不能分優劣;語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 詞義
第一節 詞匯和詞義
詞和詞匯;詞的詞匯意義;詞義的概括性
第二節 詞義的聚合
單義和多義;同義詞;反義詞
第三節 詞義的組合
詞語的搭配;詞義和環境;“言內意外”
第六章 文字和書面語
第一節 文字和語言
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漢字和漢語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發展和改革
文字的起源;文字的發展;文字的改進和改革
第三節 書面語
口語和書面語;書面語的保守性和書面語的改革
第七章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第一節 語言發展的原因和特點
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語言中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語言的發展;語言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 語言的分化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社會方言;地域方言;親屬語言和語言的譜系分類
第三節 語言的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統一而統一;共同語;共同語的規范
第八章 語言的接觸
第一節 語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詞;結構規則的借用
第二節 語言的融合
語言系統的排擠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過程
第三節 語言接觸的一些特征形式
“洋涇浜”;混合語、國際輔助語
第九章 語言系統的發展
第一節 語音的發展
何以知道語音的發展;語音演變的規律性;語音對應關系和歷史比較法
第二節 語法的發展
組合規則的發展;聚合規則的發展;語法發展中的類推作用
第三節 詞匯和詞義的發展
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詞語的替換;詞義的演變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部分
歷史上的文獻學名著。
歷史上著名的文獻學家及其成就。
文獻學基本知識。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