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816 普通動物學與普通生態學
一、考試性質
本考試為水產學科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涵蓋《普通動物學》、《普通生態學》兩部分內容。
《普通動物學》主要涉及動物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的形態、分類、習性、生殖發育與系統演化等。主要考察考生對動物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普通生態學》以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目的,其內容主要包括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
二、考查目標
本考試目標為:
1、《普通動物學》要求考生了解動物學的概念、發展史、動物分類與進化理論的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各主要動物類群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生活習性;了解各類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動物體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各門類的系統演化關系。
2、《普通生態學》要求考生能系統理解生態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生態學研究基本方法,了解當前生態學研究的發展動態與熱點問題,初步具備利用生態學基本原理與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實踐中資源、人口和環境等生態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四、考試內容
《普通動物學》部分:
1、基本概念與進化理論
動物學的定義及分支學科,動物學簡史,動物機體構成,動物分類、命名基礎知識。
動物進化原理,生命起源與動物進化的例證,動物進化規律和進化譜系,動物地理區劃。
2、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的主要特征;鞭毛蟲類、肉足蟲類、頂復類(孢子蟲類)和纖毛蟲類及代表動物的主要特征;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多細胞動物總論
多細胞動物的共同特征;個體發育;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假說。
4、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門)
多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進化地位。
5、刺胞動物門
刺胞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
6、旋裂動物(冠輪動物)
(1)旋裂動物(冠輪動物)的概念與主要門類。
(2)輪蟲門:輪蟲門的主要特征;輪蟲的生活史。
(3)扁形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渦蟲類、吸蟲類和絳蟲類及代表動物的主要特征;寄生蟲對寄生生活的適應及更換寄主的生物學意義。
(4)環節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多毛類、寡毛類、蛭類的主要特征。
(5)軟體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其高級階元的分類;雙殼綱、腹足綱和頭足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
7、蛻皮動物
(1)蛻皮動物的概念與主要門類。
(2)線蟲門:線蟲門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
(3)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及其高級階元的分類;甲殼亞門(綱)、六足亞門(昆蟲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8、后口無脊椎動物
(1)棘皮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及其代表動物的主要特征;棘皮動物門的分綱。
(2)半索動物門: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9、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分類和起源,各亞門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動物。
10、圓口綱
圓口綱的主要特征、分類和起源,圓口綱的原始性與適應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11、魚綱
魚綱的主要特征、分類、起源與進化,魚類的洄游,魚類的經濟價值。
12、兩棲綱
兩棲綱的主要特征、分類、起源與進化,兩棲綱動物從水中向陸地登陸成功后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式。
13、爬行綱
爬行綱的主要特征、分類、起源與進化,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爬行動物的經濟價值。
14、鳥綱
鳥類適應飛翔生活的主要特征,鳥綱的分類及代表動物,鳥類的繁殖,恒溫在動物演化史上的生物學意義。
15、哺乳綱
哺乳綱的主要特征,各亞綱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胎生和哺乳在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普通生態學》部分:
1、緒論
(1)生態學定義
(2)生態學研究對象
(3)生態學的分支學科
(4)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5)生態學的發展趨勢
2、有機體與環境
(1)生態因子概念及其分類
(2)環境因子(溫度、水、光照、溶解鹽類、溶解氣體等)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3)利比希最小因子、限制因子與耐受性定律
3、種群生態學
(1)種群的概念及特征
(2)種群的結構及增長模型
(3)物種遺傳變異和選擇
(4)物種形成
(5)生物的生態對策
(6)種內關系
(7)種群的動態及其調節
4、群落生態學
(1)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
(2)群落的結構及動態
(3)種間關系及其特征
(4)生物群落的演替
5、生態系統生態學
(1)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3)地球上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6、應用生態學
(1)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
(2)人口、環境、資源問題
(3)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4)水域的富營養化和赤潮
(5)生態系統服務理論
五、是否需要計算器
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