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3大門類,39種專碩,復試方法千變萬化,形式多種多樣。抽絲剝繭,復試類型不過四種:重實踐型,重英語型,重實驗技術型和重理論型。
重實踐型復試:經歷是“逆轉”的最大資本
復試法則:
1.在面試前,對所從事的行業新近發生的熱點焦點事件有一個深刻清晰的認識,甚至可以拿出獨家判斷和態度。
2.復試的提問一般比較開放,常常涉及專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3.提取跟行業息息相關的幾個亮點。
4.實踐型學科并不否定這類專業理論的必要性,考生應做較為全面的準備,避免“顧實踐而失理論”,應是實踐型學科考生在復試階段勝出的最好策略。
專業分析
顧名思義,實踐型學科主要是以現實應用為導向,在不丟基礎的學科理論之外更看重實踐操作能力,這類專業很大程度上和具體的社會職業型工作直接對接,比如市場營銷類、同聲翻譯類、新聞傳播類、工商行政管理類、酒店旅游管理類、社會學類等文科專業以及以重技能培養和專業素質的理工類專業,像地質測繪類專業、考古類專業等。實踐型學科在本科階段其實也已經著重強調理論的應用能力。筆者做了一個小型的調查,大部分就讀于此類型專業的學生大三就開始進入真正的實習期,包括做實地田野調查或者到相關領域進行工作實習,但畢竟是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工作狀態,并不能全部掌握整個領域或者對所工作的崗位有深刻的體悟式了解,達不到“無縫對接”和“資深”。從這個方面看,具有全職工作經驗的考生在研究生面試時就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優勢和行業熟知優勢。
以新聞學為例,新聞學是一門實踐型學科,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對于像新聞類、管理類以及臨床醫學類等學科來說,擁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和從業經歷,可以更快地體悟業界常態,從而不“唯學院理論而理論”,避免再發生“新聞學博士不會寫消息”的極端個案。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生階段,除了幾門通識專業課之外,新聞學的學科框架下一般還細分有新聞實務、新媒體研究、高級新聞寫作采訪等研究方向,而這些方向的課程教學,基本以一線的案例為主,如果缺少實戰歷練,雖不會造成理解障礙,但總還是有紙上談兵之感,包括行政管理和酒店管理類的專業,也都因專業的實踐性而對考生有一定的工作體驗要求,對于應屆生來說,實習是一個好途徑。
新聞業隨著各種新技術介質平臺的不斷更新,使得新聞理論本身就具有“滯后性”,像時下最熱門的微博言論邊界討論,便是實踐倒逼理論的典型路徑。強調新聞學的實踐性學科背景,其意義就在此。研究生階段是研究一個特定領域,細分到具體的方向,只有身在領域里,才能真正觀察到行業的宏觀微觀情況,最終把所學的理論轉化為對實踐的指導和支撐。身處大學校園的碩導們也深知實踐型學科的一個重大意義在于“理論促進實踐,而不僅僅只是學術上的理論溯源和建構”,為此也直接要求報考此類專業的考生應具備相應的實踐基礎。
在筆者經歷的研究生復試中,面試導師對于從業經歷頗為看重,特別是在面試中,導師會根據考生的個人情況留意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一定意義上,有相關媒體工作經驗的考生,在面試過程中有比較優勢,可以和導師在業界層面有一個深溝通的氛圍。同時,在入學后確定研究方向的選擇上也更有主動性。從筆者所參加的2011屆的新聞學專業總體復試來看,有工作經驗的考生最終的面試成績比應屆的考生相對高些,初試排名靠后的實踐型考生通過面試階段基本能夠把名次抬升幾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應屆考生在面試中就一定處于被動,理論功底扎實是其最大的優勢,如能在本科階段有豐富的實習經歷,更受導師歡迎。具體到面試環節,怎樣在與導師面對面時發揮出自己的實踐優勢贏得加分?筆者總結一些朋友的經驗,談一些細節,供大家參考。
一是在面試前,對所從事的行業新近發生的熱點焦點事件有一個深刻清晰的認識,甚至可以拿出獨家判斷和態度。這往往是面試現場導師最容易提到的一個常識問題,也是考生展示自己的一個最好切入點。筆者有一個朋友在中科院的考古專業碩士面試現場,結合自己在貴州考古研究所的經驗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當下考古的“利益歪風”,深得導師贊賞,雖然他的普通話極具地方特色,陌生人聽起來有點費神,但最終他的面試成績并未因語言的劣勢而降低。
二是回顧自己的工作經歷,提取跟行業息息相關的幾個亮點。這個相關指的是“如何運用自己本科階段的知識儲備去完美應對工作的挑戰”,這一點往往也是導師關心的。像市場營銷類專業,只單純停留在紙上的策劃和營銷,就是“最大的失敗”,具體的案例操作才是面試中制勝的最大因素。因為既然已經到了復試階段,通過卷面已證明相關理論的掌握。據筆者所知,這類型專業的復試面試過程,導師對于理論的考問并不占很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實踐型學科并不否定這類專業理論的必要性,即使新聞學界與業界常遇諸如“教新聞的沒做過新聞,做新聞的沒學過理論”的尷尬。但必須明確的是“新聞無學”是一個偽命題,任何一個學科都是理論與實踐的共生相輔。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只追求“實踐能力”,理論的掌握是基礎性的工作,這個肯定不能丟,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系,在復試階段也偏重考生的理論儲備考察。因此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做較為全面的準備,避免“顧實踐而失理論”,應是實踐型學科考生在復試階段勝出的最好策略。
現場親歷
當我知道自己的初試分數時,也是想放棄的時候。
我的工作單位在廣西南寧,那天正在正常上班,編輯著一份稿件,焦頭爛額。在查到分數的時候,感覺就像看了一場劇透了的電影,無悲無喜——英語和政治剛剛過線,專業課的分數比想象中還要低,歷年的失敗經驗已經給了我一個常識:這樣的分數,毫無競爭力。起身,拿起水杯到茶水間灌滿了一大杯熱水,仰著頭在幽暗的走廊上疾步回到辦公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時,立刻冷靜了許多。我想,還是放棄參與復試這個想法比較明智,省得再耗進更多的沉沒成本。如同那句臺詞所說,你給我的希望,是那么的絕望。中央民族大學的新聞這幾年熱得超過我的理解,近兩百人爭15個名額。這樣的報錄比跟人大和中傳的新聞學相比,可能還不夠慘烈,但對我這樣的人來說,已顯龐大,我向來無“于百人中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在瀏覽了研友群里的成績戰況之后,我徹底覺得,此后不再拜考研這個山頭,回心轉意討BOSS歡心,力求柴米油鹽奔小康。也是在那天,我以空前絕后聚精會神的狀態把當日的稿子都整理好。
這之后的日子,時歲照舊,沒看任何專業書。如同一場曠日持久的苦戀,沉寂在彼此都已知曉或等待的分手結局里,終于解脫,隨之念想全無。直到某一天,和我一起考民大的朋友打電話告訴我,我可以進復試。我清楚地記得,接電話時,我正踩著我的“兩輪寶馬”行駛在人來車往的上班路上,雖然覺得有可能是“陪太子讀書”,但驚喜還是在那一刻讓我使勁地踩起我的座駕奔向辦公室。
待查到入圍面試的名單時,頓覺上帝在給你一個甜棗時必定也給你一棒槌。在復試名單中,我的分數最低,比第一名低了35分。按照慣例,這是一個安慰獎,而且是一個代價很高的獎:復試的費用不算小。我再次陷入我最不想面對的一個問題:去復試還是不去復試?人生總是這樣,似乎有很多種可能,可其實沒有一種可能是明確的。在短暫的縱觀全局加上自我分析之后,我再次確定:與其進京陪別人歡樂,不如用這筆費用觀摩一下自己蝸居旁邊的五星級酒店,夠吃一餐早就垂涎的大菜外加幾頓早茶了。生活再次歸入沉寂,亦如往常,沒有傳說。
至于最后還是參加面試,是為了“進京過一個周末,見幾個朋友,喝一場大酒”。這也是我有史以來最奢侈的幾天:復試前一天,臨時起意買了機票,一天一夜的火車進京已經來不及復試。上飛機前,給導師組老師(之前托朋友問得號碼)發了一條短信,請他為我保留復試機會,導師沒回信息。不知道為什么,我無比輕松,除了心疼機票錢之外。待到深夜入住民大附近的旅館時,偶遇幾個同是民大新聞學復試的姑娘,她們都是應屆生,提前幾天來準備復試,她們說自己還在看書,背英語自我介紹,背考研時準備的專業材料。是的,我看到她們在看書,我的背包里,除了一件衣服,別無他物。也是在那一晚,我才想起復試還有英語自我介紹,我完全沒有準備,在深更半夜的旅館周圍轉了一圈,穿過夜市鋪天蓋地的燒烤煙灰,沒找到網吧,上網查英語自我介紹的念頭也就此滅了。那一晚,我睡得特別好,在那沒有窗戶不見天日的小房間里。第二天上午去到復試現場,整個走廊等待復試的考生都在翻閱各自的資料,我理所當然是最后一個復試,排到了下午。
上午,把復試需交的材料給了老師。找到網吧,查了英文自我介紹,已無心情看太多。直到下午五點,才輪到我面試,沒有候考區,枯坐在復試教室門外的椅子上,看著別人一個個離開,有人奪門而出低頭就走,有人出來便熱情地為等待的考生描述復試情況。作為一個大齡考研青年,如同情景劇的庸常觀眾,我已無復試的欣喜雀躍和忐忑焦灼。在整個走廊空無一人的時候,我終于坐在了考官面前。
先是中文自我介紹,這一點對于考生來說,不是一個拉分的項目,只要說得清楚,時間適度。雖然上午查了自我介紹的模板,但還是忘了很多。在開始英語自我介紹前,我直接對著我面前的近十位考官說,我英語不好,我會努力說得清楚一些,但不知道能說成什么樣,希望他們不介意。我的貿然自我揭底讓導師覺得我夠直接,在順利地把自己叫什么名字,來自哪里翻譯成英文之后不知道說啥單詞的時候,眾導師笑,對我說別講英語了,你以后再好好學就是。我得令后很是釋然。
接著,幾個導師就我的工作經歷提了幾個問題,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沒問我關于新聞史和新聞理論的任何一個概念,這個是我最沒有準備的,問題的集中點全在于工作經歷:你策劃過自我覺得最滿意的新聞專題是怎樣的?就自己所處的當地媒體環境,談談新聞中是否存在民族性?如何體現?雖然每道題目有2分鐘思考時間,有人專門計時提醒,但考官并不在意你對這個時間的把握,想好了再說就好。第一個問題對我來說,難度不大,第二個問題是我沒想過的,也是考研時參考書目中比較少涉及的,只能靠自己的新聞常識做了回答,這個過程中,導師并不只是聽著,而是隨時發問,有互相探討的感覺。
復試時考生應該注意這樣一個細節:盡量避免背書式的回答,也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被考查的狀態下,能以一種平等對話交流的態度來完成新聞學的復試。有自己不了解的新聞背景,直接說不知道應最好,最忌胡亂猜測然后找詞應付式地回答。這是我和現在同專業同學最大的感受,他之前在《中國房地產報》做了兩年記者,導師在復試現場知道他這段經歷后,和他從房地產領域的新聞操作談到當下房地產的行業形勢,基本以此為面試的主要話題。
民大除了導師隨機發問,還有一個抽題部分。從題目的設計來看,基本也是跟當前的新聞業直接相關,很少是純理論性的問題。比如:報紙在轉企改制前后有什么不同?出版社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哪幾個方面?三審三校指的是什么?網站新聞和報紙新聞在功能上有何差異?本年度你最關注的新聞事件是什么?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不掩飾這樣的題目對于我自己的“容易”,題目跟我工作息息相關,當然有話可說。我贏得導師高分的方式只有兩個:邏輯清晰精到地表達,講對題目所涉及的新聞操作常識。也許正是這兩個方面我相對熟悉,最終我的面試得分排在前幾位。和我同住一個旅館的那兩個小姑娘,有一個最終未被錄取,她的初試成績比我高20分。
最終得知錄取結果,無風無雨也無晴。能夠“起死回生”再次回到校園,僅是有了卻一個心愿的欣慰。深知非自己有多大的實力,新聞的愛恨即在此,你可以依靠一張嘴和一支筆縱論天下之一時,但有時候僅僅依靠這“兩個一”,卻走得不那么穩和那么遠。新聞學復試也是同一個道理,得之,屬我幸,失之,亦有理。
導師聲音
很顯然,新聞學的復試現場,對于有從業經驗的考生來說,已經不是一場考試的問答,而是一出業務課的討論,而這些業務并不陌生,這樣的題目很少有標準的答案,因此全看個人的臨場應對和表達,這樣的復試,對于實踐型考生的優勢傾斜是巨大的。從最終錄取的情況看,實踐型考生大部分入圍,最終未被錄取的考生中以應屆生為主。這樣的結果,并不是刻意強調應屆生的“復試劣勢”,也不意味著有工作經驗的考生就一定占有先機。
新聞學復試雖然不以初試分數為重,但考生應具備的新聞理論知識和新聞史常識都必須有一定的基礎,這一點對于應屆考生和有業界工作經驗的考生都是一樣的。而在這個方面,有業界經驗的考生往往是最不扎實的,初試有時候也是僥幸過關,希望在復試備考時加強積累。有些應屆學生的優勢很明顯,也深得導師青睞,比如英語好、中外傳播理論精通、平常關注新聞事件和新聞界熱點并有自己的獨立觀察等。
報考新聞學的同學,平時要是不在意新聞的生發和常態環境,那就謹慎報考這個專業,一是體現在復試階段時對于新聞業的“陌生化”,二是對于今后的課題研究能力和熱情可能不夠,也就無法名副其實地得新聞之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