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為代表的經濟學相關專業依舊是考研報考的熱點。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經濟學相關專業(通常為商學院、經濟學院或者工商管理學院名下的專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報考人數增多。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少考生懷揣著美好的致富之夢一無反顧地走上了經濟學相關專業的考研之路。最近兩年,“冷了金融市場,熱了商學院”的風氣依然不減。這種影響巨大的“經濟學報考熱”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呢?
姓“經濟”的行業是高薪行業?
就業狀況,往往成為考生及家長選擇專業的重要依據。高薪、穩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家長對經濟類專業今后就業前景的看法,而一些人力資源公司、調查公司公布的數據更讓家長們獲得了有力的支持。智聯招聘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最近兩年以來,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翰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份薪資調查報告顯示,在銷售、法律、制造、電信等9個行業中,金融業仍是年收入最高的“金領行業”。全球著名管理資訊公司華信惠悅的一份數據則顯示,銀行業去年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總體加薪幅度均超過了9%。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不一定和考生的美好愿望一致。經濟相關行業依靠競爭來維持其生存,人與人容易拉開差距,處在頂端的人只是少數,少數的人占有多數的資源,領取高額的薪水。一名剛畢業的學生生要能脫穎而出,絕非易事。整個行業的高收入水平是一種統計造成的假象——這種高收入是純粹的平均水平。事實上,這個行業內管理層與基層,經驗豐富者與應屆畢業生,甚至不同公司的員工之間,收入水平都會有天壤之別。
經濟熱催生擴招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經濟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14.36%,授予的經濟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5.24%,經濟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5.34%。本科生充足的數量保證了考研的高報考率。此外,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金融服務業發展迅猛,于是金融專業成為眾多開設經濟學專業學校的“金字招牌”,就業前景大家一致看好。
然而,經濟學專業的擴招也埋下了許多隱患。經濟學類專業知識結構復雜,內容繁多,現代經濟學又強調數量化的概念(這是對我國傳統經濟學的巨大革命),而且特別強調實戰能力。擴招很容易降低整體的師資水平、學習條件以及單個學生受關注的機會。本科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也導致了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降,畢業生就業困難也就自然而然了。對于市場來說,需要大量的大量需要“經濟類人才”,但卻不一定需要“經濟學畢業生”。一方面是市場對高素質經濟類人才的強烈需要,另一方面這也是高等教育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缺陷。這種巨大落差導致報考經濟類研究生面臨著巨大挑戰。
報考經濟類研究生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
有必要澄清對經濟學讀研的三個誤解: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經濟類研究生;并不是所有的經濟類專業前景都一樣;并不是所有經濟類畢業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更適合讀經濟類專業的條件
一些具有學術基礎和理想的同學,希望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或者經濟教育領域有所作為,可以從事理論經濟學或者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金融危機只會使經濟學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現在已擺在人們的面前。從調查得知,有學術研究興趣的人不多,因為從事科學研究的路是坎坷和孤獨的,需要有一定的決心和能力。更多同學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生存以及就業問題,希望通過經濟學加強自身競爭力。報考經濟類學生大致可分為:
1.本科階段就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一般基礎較好,這些同學大可不必放棄所學的經濟學專業,要堅持發展提高,因為中國的未來需要經濟人才。
2.本科階段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學習成績一般但綜合能力突出,如果確實跨專業更能發揮自己的潛力,也不必留戀。
3.希望跨專業考經濟學研究生的同學,跨考中不少是逐熱而來,看中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的美好“錢”景。可能今天的熱門也許到畢業時已經不是熱門專業,競爭激烈程度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為下降。因為在金融危機動蕩的環境中往往中小企業和基礎競爭力較低的個人首先受到沖擊,一定要慎重。 經濟學包羅萬象,具備了廣泛的經濟學常識之后還要有一個自己專攻的領域。如:擅長英語和交流的考生,可選擇國際貿易方面;數學專業基礎好的考生,可從數量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工程這些點進入經濟學;了解西部的考生,可以報考區域經濟學、趕超經濟學(遼寧大學),雖然對經濟學的整體輪廓的把握是必須的綜合素質要求,但是我們必須給自己找個立足點,從本科經濟學相關專業,找到了自己的點,結合自己的點打破經濟學專業范圍,擴大知識面,甚至可以選修相關課程或者修讀雙學位,比如應用心理學、貿易英語等等。
總之,不要讓學科限制自己,而是掌握與某個部門相關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在市場中往往很多時候都是不分學科的。如果通過不同的途徑,形成自己的專長,在茫茫求職大軍中會顯得相對突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