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代碼:890 科目名稱:中國語言文學綜合
考試范圍:
一、現代漢語(約30分)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正確理解、分析和運用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緒論部分:普通話;現代漢語的主要特點;現代漢語的形成。
語音部分:語音的性質;語音單位;漢語拼音方案;普通話的音節結構及聲韻拼合規律;音變的類型及規律。
漢字部分:漢字的特點;造字法;漢字的標準化;糾正錯別字。
詞匯部分:語素及其分類;詞的構成;義項;多義詞與同音詞;同義義場和反義義場;語境與詞義;外來詞;詞匯的發展變化。
語法部分:語法單位;漢語詞類的劃分標準;各類實詞的語法特點;詞的兼類和借用;短語的分類及內部結構分析;句型、句式和句類;單句的句法成分分析;多重復句的分析;語病評改。
修辭部分:修辭的定義;修辭同語音、詞匯、語法的關系;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
參考書目:
《現代漢語》(增訂六版),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二、古代漢語(約30分)
古代漢語分為文選、通論和常用詞三部分內容。
先秦兩漢文選中的重點字、詞和語法現象;古漢語文字(許慎“六書”)、詞匯和語法的基礎知識及類型辨識;先秦至清代重要的古書注釋著作及其作者;常見古漢語工具書、古文的標點以及翻譯的基本技巧;古漢語常用詞的基本用法。
文選部分:重點是《論語》文選、《孟子》文選、史傳文選(《左傳》、《史記》)。
通論部分:包括詞匯、文字、語法及訓詁等幾部分。
詞匯部分:古今詞義的差異;古漢語詞語的本義及確定本義的方法;部分常用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文字部分:《說文解字》“六書”理論;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基本概念;繁簡字的古今對應關系。
語法部分:判斷句的類型、被動句的類型、賓語前置句的類型;名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的類型等。
訓詁部分:常見訓詁術語的意義及用法;十三經注疏;《說文解字》及《說文》四大家;《史記》三家注;高郵王氏四種。
通論其他內容:常見古漢語工具書,古文的標點以及翻譯的基本技巧。
常用詞部分:重點掌握古今意義不同的詞匯。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18年版。
三、文學理論(約30分)
文學理論主要考察學生對文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重點掌握藝術活動論,藝術生產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
文學活動:重點掌握文學活動的構成;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話語蘊藉及其典范形態。
文學創造:重點掌握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征,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文學創造的價值追求(藝術概括,藝術真實及其主要特征,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內容形式化”與“形式內容化”)。
文學作品:重點掌握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文學典型;文學意境與審美意象的特征;敘述內容與敘述話語;抒情性作品的構成;文學風格的內涵與創作個性。
文學消費與接受:文學消費、文學接受、文學消費與文學生產的關系,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的區別;期待視野、隱含的讀者、共鳴、余味;文學批評及模式。
《文學理論教程》(第五版),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四、中國古代文學(約30分)
中國古代文學主要考察中國古代各體文學的發展歷史、代表性作家作品、主要文學風格、流派。
先秦文學:《詩經》;楚辭。
秦漢文學:《史記》《漢書》;漢賦;兩漢樂府詩;《古詩十九首》。
魏晉南北朝文學:“三曹”“建安七子”;陶淵明;庾信;駢文;《世說新語》;《文選》;永明體。
隋唐五代文學:唐詩的分期與主要風格、流派;唐傳奇;五代詞代表人物。
兩宋遼金文學:宋詞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宋詩的主要風格、流派及代表人物;唐宋古文運動;元好問。
元代文學:元雜劇代表作家作品;南戲;散曲;“鐵崖體”。
明清文學:章回體小說的發展階段、代表作品;短篇小說代表作品;明清傳奇的代表作品;詩文詞主要流派。
《中國文學史》(第三版),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五、中國現當代文學(約30分)
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點考察中國現當代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創作與發展;主要文學社團、文學流派、文學思潮。
中國現代文學:
第一個十年:文學革命,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魯迅思想及文學成就;鄉土寫實派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郭沫若詩歌創作特征,徐志摩的詩歌觀念及創作實踐,新月詩派;朱自清散文創作特征;田漢戲劇創作特征。
第二個十年:左翼文學與左聯,社會剖析派小說、京派文學、海派文學、戴望舒與現代詩派;茅盾小說、老舍小說、巴金小說、沈從文;東北作家群;魯迅雜文、《故事新編》;林語堂與幽默閑適小品、曹禺戲劇的藝術成就。
第三個十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趙樹理小說、暴露與諷喻小說、張愛玲小說;艾青詩歌、七月詩派,九葉詩派;歷史劇;孫犁與荷花淀派小說。
中國當代文學:
“十七年文學”:農村題材小說,革命歷史小說,小說的“史詩性”追求,“百花文學”;政治抒情詩。散文的兩次“復興”,楊朔、秦牧散文創作;“第四種劇本”,老舍《茶館》,歷史劇。
新時期以來文學:新啟蒙下的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思潮,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鄉土小說,市井小說,汪曾祺小說,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歷史小說,新寫實小說,女性文學,現實主義沖擊波;歸來詩人,朦朧詩派,第三代詩歌;文化散文。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錢理群、溫儒敏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洪子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