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從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獲悉,2024年南方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697基礎醫學綜合考試大綱已發布,內容如下:
697基礎醫學綜合
一、 考試性質
基礎醫學綜合為我校招收基礎醫學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而自命題的考試科 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基礎醫學相關專業 碩士研究生所需要的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基 礎醫學及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水平。
二、 考察目標
基礎醫學綜合考試范圍為:
必考科目 3 門:生理學(20%)、生物化學(20%)、病理學(20%);
選考科目 2 門(4 選 2):病理生理學(20%)、人體解剖學(20%)、醫學免疫學 (20%)、微生物學(20%)。
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 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 際問題。
三、 考試比例及題型結構
試卷滿分為 300 分。試卷由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四個部分組 成。
題型結構:
選擇題:共 50 題,每題 1 分;
名詞解釋:共 20 題,每題 5 分;
簡答題:共 5 題,每題 10 分;
問答題,共 5 題,每題 20 分。
四、 考察內容范圍
一、生理學
(一)緒論
掌握機體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調節,負反饋的概念。 (二)細胞的基本功能
1.細胞膜的跨膜物質轉運功能:掌握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熟悉出胞 與入胞概念。
2.細胞膜的跨膜信號轉導功能:掌握跨膜信號轉導的概念及方式。
3.細胞的生物電現象:掌握興奮、靜息電位、動作電位和局部電位;絕對不應期、 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熟悉興奮傳導機制:局部電流,跳躍式傳導。
4.肌細胞的收縮功能:掌握骨骼肌細胞興奮-收縮耦聯過程,收縮外部表現和力 學分析。
(三)血液
1.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及生理意義。
2.血細胞生理: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生理性止血與凝血:掌握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過程。
4.血型與輸血:掌握輸血原則。
(四)血液循環
1.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性:掌握工作細胞、自律細胞的動作電位特點和產 生機制;掌握心肌特性(興奮性、傳導性、 自律性、收縮性)及其影響因素。
2.心臟的泵血功能:掌握心動周期;心動周期內心室壓力、容積變化及瓣膜活動;
掌握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價指標和影響因素。
3.血管生理:掌握各類血管的特點、動脈血壓概念、正常值、形成及影響因素。 掌握中心靜脈壓,熟悉靜脈血壓和回流影響因素。
4.心血管活動的調節:熟悉交感和迷走神經對心臟及血管的作用過程及意義;掌 握心血管功能體液調節。
5.微循環、組織液與淋巴循環:掌握組織液的生成及影響因素。
(五)呼吸
1.肺通氣:掌握肺通氣的動力及阻力、肺通氣功能的評價指標。
2.氣體交換:掌握肺換氣和組織換氣的基本原理及影響因素。
3.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掌握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運輸形式,解離曲線意義和 影響因素。
4.呼吸運動的調節:掌握化學因素對呼吸運動的調節,肺牽張反射的過程和意義。 (六)消化和吸收
1.概述:掌握消化道神經支配,胃腸激素作用,消化道平滑肌特性。
2.口腔內消化:掌握口腔內消化的過程,吞咽反射。唾液成分、作用及分泌調節。 3.胃內消化:掌握胃液的成分和作用,熟悉消化期胃酸分泌的特點和調節。
4.小腸內消化:掌握幾種重要消化液的組成和作用。
5.大腸內消化:了解大腸內消化的基本過程。
6.吸收:掌握小腸是營養物質吸引的主要部位,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七)能量代謝和體溫
1.能量代謝:掌握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呼吸商的概念。
2.體溫及其調節:掌握體溫調節機制,熟悉體溫的概念及其正常變動。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腎的解剖和腎血流量:掌握腎單位解剖結構、腎血液循環的特征及腎血流量的 調節。
2.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掌握影響腎小球濾過因素:有效濾過壓,腎血漿流量。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掌握腎小管對物質的重吸收及分泌機制。
4.尿液的濃縮和稀釋:掌握髓質滲透梯度形成機制及直小血管在保持腎髓質高滲 的作用。
5.尿生成的調節:掌握尿生成的腎內自身調節及神經和體液調節。
6.尿的排放:熟悉排尿反射。
(九)感覺器官的功能
1.概述:掌握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定義、分類、適宜刺激、換能、編碼、適應。 2.眼的視覺功能:掌握眼的折光系統功能;感光換能系統。
3.耳的聽覺功能:掌握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4.前庭器官功能: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裝置和適宜刺激,前庭反應,眼震顫概念 及意義。
(十)神經系統的功能
1.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功能:掌握神經元基本結構與功能,神經纖維的傳導 速度和分類。
2.神經元間功能聯系:掌握突觸的分類和微細結構;突觸傳遞過程。
3.反射:掌握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反射弧;中樞神經元聯系方式。
4.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掌握感覺投射系統,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 大腦皮層感覺代表區。
5.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掌握運動調節基本機制:脊髓運動神經元和運 動單位;牽張反射;運動及姿勢調節功能。
6.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掌握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功 能特征;下丘腦對內臟活動調節。
7.腦的高級功能:掌握腦的電活動與覺醒、睡眠機制;學習和記憶的形式內容 (十一)內分泌
1.內分泌與激素:掌握激素的概念、作用方式、一般特性、激素分類、受體分類 和調節。
2.下丘腦-垂體內分泌:掌握生長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調節。
3.甲狀腺內分泌:掌握甲狀腺激素合成與代謝、生物學作用、甲狀腺功能調節。 4.胰島內分泌:掌握胰島素的作用機制、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調節。5.熟悉胰高 血糖素作用與調節。
6.腎上腺內分泌:掌握糖皮質激素的作用與分泌調節、應激和應急反應概念。 (十二)生殖
1.男性生殖功能與調節:熟悉睪酮的產生及其生理作用。
2.女性生殖功能與調節: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 激素釋放激素分泌的變化及其與卵巢和月經周期的關系。
二、生物化學
(一)結構生化
1.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蛋白質的理 化性質,蛋白質的分離、純化與結構分析。
2.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核酸的化學組成及一級結構,DNA 的空間結構與功能,RNA 的結構與功能,核酸 的理化性質。
3. 酶
酶的分子結構與功能,酶的工作原理,酶促反應動力學,酶的調節。 (二)代謝生化
1.糖代謝
糖的消化吸收與轉運,糖的無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徑,糖原的合 成與分解,糖異生,血糖及其調節。
2.脂質代謝
脂質的構成、功能及分析,脂質的消化與吸收,甘油三酯代謝,磷脂代謝,膽固 醇代謝。
血漿脂蛋白。
3.生物氧化
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調節,其它氧化體系。
4. 氨基酸代謝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和營養價值,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與腐敗,氨基酸的一般代謝, 氨的代謝,氨基酸的特殊代謝。
5. 核苷酸代謝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與分解代謝,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與分解代謝,抗代謝物及其原 理。
6. 非營養物質代謝
生物轉化作用,膽汁與膽汁酸的代謝,血紅素的生物合成,膽色素的代謝與黃疸。 7. 物質代謝的整合與調節
物質代謝的調節機制及其特點,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肝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 物質代謝調節的主要方式。
(三) 分子生物學
8. DNA 的生物合成
復制的基本規律,DNA 復制的酶學和拓撲學變化,原核生物 DNA 復制過程,真核 生物 DNA 生物合成過程,逆轉錄和其他復制方式。
9. RNA 的生物合成
轉錄的模板和酶,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真核生物 RNA 的生物合成,真核生物 RNA 的轉錄后加工和降解。
10.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蛋白質生物合成體系,氨基酸的活化,肽鏈的生物合成過程,蛋白質生物合成后 加工和靶向輸送。
11. 基因表達調控
基因表達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概念與特點,原核基因表達調控 ,真核基因表 達調控。
三、病理學
(一)病理學緒論
1.病理學的概念、地位及發展。
2.病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二)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1.適應(萎縮、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病因、分類及形態變化與影響。 2.可逆性損傷(變性)的概念、病因、分類及形態變化與影響。
3.壞死的概念、病因、病理變化、 類型及結局, 細胞調亡和細胞老化的概念。 (三)損傷的修復
1.再生的概念 、分類、各種組織的再生過程(上皮組織、纖維組織、軟骨組織 和骨組織、血管、肌組織、神經組織)。
2.肉芽組織概念 、 作用及結局 、疤痕組織的形成過程及不利后果。 3.創傷愈合的概念,創傷愈合的類型及特點以及影響創傷愈合的因素。 (四)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1.充血和出血的概念、類型、病變及后果。
2.局部性與全身性淤血的原因及病理改變。
3.血栓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條件、過程、形態、類型、結局以及對機體的影響。 4.栓塞與栓子的概念;栓子運行的途徑;栓塞的類型及其后果。
5.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梗死的類型(貧血性、出血性、敗血性梗死)及病理 變化。
6.水腫的概念、發病機制、病變及對機體的影響。
(五)炎癥
1.炎癥的概念、原因、分類、基本病變、局部表現、全身反應與炎癥的結局。
2.急性炎癥中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細胞滲出和吞噬作用以及 主要炎癥介質的作用。
3.一般慢性炎癥的病變特點;慢性肉芽腫性炎的概念、形成條件和組成。
(六)腫瘤
1.腫瘤的定義、命名、分類及常見腫瘤舉例。
2.腫瘤的大體形態和基本組織結構、腫瘤的生長(生長速度、生長方式)及擴散 (局部浸潤和直接蔓延、轉移)。
3.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腫瘤的腫瘤的分級和分期,以及腫瘤(良惡性腫瘤)對 機體的影響。
4.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以及癌與肉瘤的鑒別。
5.癌前病變概念及意義,常見癌前病變類型。
6.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及其意義。
7.腫瘤發生的分子基礎、環境致瘤因素、常見的遺傳性腫瘤綜合征、腫瘤抗原和 機體抗腫瘤免疫的機制。
(七) 心血管系統疾病
1.動脈粥樣硬化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 基本病理變化,各重要臟器的病變 及其后果。
2.高血壓病概念 、病因與發病機制、類型、分期,及各器官的病理變化。
3.風濕病概念、病因、發病機制、基本病變和風濕性心臟病的類型及病變。
4.心瓣膜病概念、病因與分類,各種類型心臟病的形態變化、血液動力學改變及 其影響。
5.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分類、主要病變及產生的影響。
(八)呼吸系統疾病
1.肺炎的概念及常見類型(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和間質性肺炎),以及各類 型肺炎的概念 、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特點及臨床聯系以及并發癥。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概念,常見 COPD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擴張癥、肺氣腫及肺心病)的概念 、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特點及 臨床病理聯系。
3.呼吸系統常見腫瘤 (肺癌的病因、 病理變化、擴散途徑、 臨床病理聯系)。 (九)消化系統疾病
1.急、慢性胃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2.消化性潰瘍病概念、病因與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特點、臨床病理聯系,結局與 合并癥。
3.闌尾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分型及病理變化、結局及合并癥。
4.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基本病變、臨床病理分型。
5.肝硬化的概念、門脈性肝硬化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 和臨床病理聯系。 6.胃癌及肝癌的病因、病理變化、擴散和擴散。
(十)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1.淋巴瘤的分類(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2.常見霍奇金淋巴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特點,分類及臨床過程。
(十一)免疫性疾病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 AIDS)的概念、臨床表現、 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理變化、臨床病理聯系。
(十二)泌尿系統疾病
1.腎小球腎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基本病變及臨床表現。
2.常見急性彌漫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及相關
腎炎類型、 IgA 腎病、 慢性腎小球腎炎)及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 病理變
化、免疫學特征及臨床病理聯系。
3.腎盂腎炎的概念、病因、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
(十三)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1.慢性子宮頸炎、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宮頸癌的病變特點。 2.子宮體癌(子宮內膜腺癌)的病因、病理變化、擴散、臨床病理聯系。
3.前列腺增生癥的病理變化。
4.乳腺癌的病因、分類及病理變化、擴散。
(十四)內分泌系統疾病
1.彌漫性非毒性甲狀腺腫和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的病理變化、病因和發病機制。 2.慢性甲狀腺炎(慢性淋巴細胞性、纖維性)的病變特點。
3.甲狀腺腺瘤及甲狀腺癌的類型型及病理特點。
4.糖尿病的分類、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
(十五)神經系統疾病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概念、病因及傳染途徑,病理變化特點, 臨床病理聯系 與結局。
2.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概念、病因及傳染途徑, 病理變化特點, 臨床病理聯系。 (十六)傳染病
1.結核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基本病理變化及轉歸。
2.原發性肺結核病及繼發性肺結核病的概念、病變特點,病變的發展與轉化。
3.肺外結核病:腸(潰瘍型與增生型)、腎、骨與關節、腦膜炎、腹膜炎、淋巴 結結核的病變特點。
4.傷寒和細菌性痢疾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 5.淋病及梅毒的病因及傳播途徑和基本病變。
(十七)寄生蟲病
1.阿米巴病概念,腸阿米巴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
2.腸外阿米巴病(肝、肺、腦膿腫)的病變特點。
3.血吸蟲病概念、病因及感染途徑,基本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 主要臟器的病 變及其后果。
四、病理生理學
(一)緒論、疾病概論
1.健康、亞健康與疾病的概念;疾病的病因、條件和誘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發生 中的作用。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機制。
2.死亡、腦死亡的概念及判斷腦死亡的標準、植物狀態與腦死亡的區別。 (二)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
1. 細胞信號轉導過程的主要環節。
2. 常見的導致細胞信號轉導異常的因素及結果,信號轉導異常發生的環節。 (三)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1.水、鈉代謝紊亂:水、鈉代謝的正常調節;水、鈉代謝紊亂的六種分類、概念、 病因和機制、對機體的影響和防治原則。
2.鉀代謝紊亂:鉀代謝的特點和正常調節,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的概念、病因學、 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對神經肌肉以及心肌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收縮性 的 影響和危害以及防治原則。
3.酸堿平衡的概念和正常調節,主要衡量指標;各種酸堿平衡紊亂的概念、分類、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機體的代償調節、血氣特點、對機體的影響以及防治原則等。 (四)缺氧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標及其意義。
2.各種類型缺氧概念、發生原因、發病機制和血氧變化的特點。
3.缺氧時機體各系統的功能代謝變化;組織細胞的代償適應性變化機制,缺氧時 機體的功能代謝障礙的機制。
4.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謝耗氧率與機體的代償能力。
(五)應激
1.應激、應激原概念,良性和劣性應激,應激與疾病的關系。
2.應激的神經內分泌反應:藍斑-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 腺皮質軸。
3.應激時細胞、分子水平變化:急性期反應和熱休克蛋白的概念、組成、生物學 特點、功能和表達調節。
4.應激時機體代謝和功能變化。
(六)炎 癥
1.炎癥概述:定義、分類、轉歸和生物學意義。
2.炎癥的發生發展機制:炎癥細胞活化,炎癥介質的產生及其表達調節機制 3.炎癥對機體的主要影響:發熱與全身炎癥反應
(七)休 克
1.休克的常見原因、始動環節和分類。
2.休克的發生發展機制:神經體液機制,微循環機制,細胞分子機制。
3.休克時機體代謝與功能變化。
4.幾種常見休克的特點及其防治原則。
5.DIC 的概念、病因和誘因,與休克的關系。
(八)循環系統的病理生理
1.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誘因和分類。
2.心功能不全發生時的機體代償適應反應。
3.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心肌收縮成分變化,心肌能量代謝障礙,興奮-收縮耦 聯障礙等。
4.對機體的主要影響:低排出量綜合征,靜脈淤血綜合征。
5.防治原則:防治原發病,消除誘因,改善心臟泵血功能,干預心肌改建,促進 心肌生長或替代衰竭的心臟。
(九)呼吸系統的病理生理
1.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原因。
2.發病機制:限制性與阻塞性通氣障礙機制及血氣變化;彌散障礙及肺泡通氣/ 血流比例失調的類型及血氣改變;解剖分流增加。
3.主要代謝與功能變化。
4.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
5.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則:防治原發病,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肺通氣,氧療,改 善內環境紊亂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十)泌尿系統的病理生理
1.急性腎功能不全的概念、原因和分類。
2.急性腎功能不全發病機制;急性腎小管壞死及少尿的發病機制。
3.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經過與功能代謝變化。
4.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發病過程。
5.慢性腎功能不全發病機制:健存腎單位進行性減少、腎小管 – 間質損害、矯枉 失衡。
6.慢性腎功能不全對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泌尿功能障礙、氮質血癥、水、電解 質和酸堿平衡紊亂、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與出血傾向、腎性骨營養不良、尿毒 癥。
7.急性、慢性腎功能不全與尿毒癥的防治原則。
(十一)消化系統的病理生理
1.正常肝臟的分解、合成和解毒功能;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分類。
2.肝功能不全時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
3.肝纖維化的概念,發生機制:肝纖維化形成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外基質的合成 與降解平衡失調,細胞因子的作用;防治原則。
4.肝性腦病的概念、分類及分期;發病機制的學說:氨中毒學說、假性神經遞質 學說、血漿氨基酸失衡學說、GABA 學說及綜合學說,常見誘因及防治原則。
5.肝腎綜合征:概念及分類,發生機制。
(十二)內分泌系統的病理生理
1.激素的基本概念;內分泌系統疾病的病因分類;內分泌系統疾病的主要發生機 制。
2.代謝綜合癥、胰島素抵抗的概念;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癥的病因、主要發病機制 及其對機體功能和代謝的影響;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機制;代謝綜合癥的防治措 施;糖尿病的分類及治療。
(十三)神經系統的病理生理
1.意識和意識障礙的概念,意識障礙的原因、發生機制以及不同原因引起的意識 障礙的特點;
2.疼痛、牽涉痛、痛覺過敏的概念,疼痛的原因、產生疼痛的組織及其疼痛的特 點、疼痛的基本發生環節,
3.Azheimer 病、癡呆、神經原纖維纏結、老年斑的概念,Alzheimer 病發病的危 險因素、臨床表現特征以及發病機制;
4.意識障礙、疼痛、Alzheimer 病的防治原則。
五、 人體解剖學
(一)緒論
人體解剖學標準姿勢和基本術語
(二)骨學
骨的分類及構造
骨的理化性質
軀干骨的組成。椎骨的一般形態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胸骨角的特征和意義,肋骨的一般形態、結構,第一肋的特征。
軀干骨重要的骨性標志
上肢骨的組成、名稱和位置。
腦顱諸骨的位置、名稱。面顱諸骨的位置、分部、形態和重要結構。鼻旁竇的概 念以及名稱和位置。顱底內、外面觀的形態結構。新生兒顱的特征及生后的變化。 顱骨的重要骨性標志。
(三)關節學
滑膜關節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熟悉滑膜關節的運動形式。
椎骨間的連結。椎間盤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臨床意義。前、后縱韌帶,黃韌 帶的位置和功能。脊柱的構成、生理彎曲和機能。肋與椎骨連結的結構和運動特 點。肋與胸骨連結的特點。胸廓的組成,形態和功能。
肩關節、肘關節的形態結構和功能。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連結。前臂骨的連結和橈 腕關節的構成和功能。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骨間 關節的形態和結構。拇指腕掌關節的結構特點和運動。
骶髂關節的形態結構。髖骨與骶骨之間的韌帶連結。骨盆的構成,大、小骨盆的 分界線,以及骨盆的性別差異。髖關節、膝關節和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的構成、 結構特點和功能。足弓的組成、功能和維持因素。
顳下頜關節的構成、結構特點及運動
(四)肌學
骨骼肌的形態和結構(肌腹、肌腱和腱膜)。肌的起止點、運動單位和肌張力的概 念。
骨骼肌的分布,以及每塊肌的形態、位置、起止、機能和神經支配。軀干肌的分 布,以及每塊肌的形態、位置、起止、機能和神經支配。上肢肌的分布,以及每 塊肌的形態、位置、起止、機能和神經支配。下肢肌的分布,以及每塊肌的形態、 位置、起止、機能和神經支配。
(五)內臟學總論
胸、腹部的標志線和腹部的分區。
(六)消化系統
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咽峽的概念。牙的形態構造和分類,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順 序。舌的形態和粘膜;頦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口腔腺(腮腺、頜下腺、舌 下腺)的位置、形態和腺管的開口。咽的形態、位置和分部。鼻咽部重要結構。 腭扁桃體和咽淋巴環的位置和機能概念。食管的形態、位置、分部、生理性狹窄。 胃的位置、形態、分部和機能。小腸的位置、分部和功能。十二指腸、空、回腸 的位置、構造。大腸的分部、形態及其特征性結構。盲腸和闌尾的位置,形態結 構及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Mcbumey 點)。直腸肛管的的形態、位置和構造。
肝的形態、位置、分葉。膽囊的形態、位置、機能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輸膽管 道的組成,膽總管與胰管的匯合和開口部位。膽汁產生及其排出徑路。
胰的形態、位置,并了解其臨床意義。
(七)呼吸系統
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態結構。鼻旁竇的位置、開口,各 竇的形態特點及了解其臨床意義。喉的位置、喉的軟骨和連結。喉肌的配布和作 用。喉腔的形態結構和分部。氣管的位置。左、右支氣管形態學區別及其臨床意 義。肺的位置、形態和分葉。
(八)泌尿系統
腎的形態和構造、位置和被膜。輸尿管的形態、位置和行程。輸尿管的三個狹窄 部位及其臨床意義。膀胱的形態和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九)男性生殖系統
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機能。睪丸的形態結構、位置和功能。 輸精管的行程和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開口。前列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陰莖 的分部及構成。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并掌握其三個狹窄、
三個擴大和兩個彎曲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十)女性生殖系統
卵巢的形態、位置及固定裝置。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態結構。子宮的 形態、分部及其位置姿勢。陰道的形態和位置。女性外生殖器(女陰)的組成及各 器官的形態結構。
(十一)腹膜
腹膜、腹膜壁層和臟層、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機能。
(十二)心血管系統
脈管系統的組成、機能意義以及與其他器官系統的相互關系。體循環和肺循環的 途徑及其意義。
心臟的位置、外形;心臟各腔的形態結構;房、室間隔的形態結構。卵圓窩、動 脈韌帶的位置與形態,以及未閉合的臨床意義。心傳導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左、 右冠狀動脈的起源、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心冠狀竇的位置和開口。
主動脈(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和主要分支。左、右頸總 動脈,左、右鎖骨下動脈,髂總動脈和髂內、外動脈的起止以及其總體分布。
上、下腔靜脈的組成、起止及其收集概況。
(十三)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的組成及其機能意義。身體 9 條琳巴干的組成及其收納范圍。胸導管的 起止,主要行程及收納范圍;右淋巴導管的組成、位置和收納范圍。脾的形態和 位置。
(十四)視器
眼球的構造。跟瞼的構造、功能及其臨床意義。淚器的組成、淚道的形態結構和 淚液的排出途徑。結膜的位置、分部、結構特點和臨床意義。運動眼球和眼瞼的 肌的名稱、作用以及神經支配。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走行、分支和分布。
(十五)前庭蝸器
前庭蝸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其特點。鼓膜的位置、分 部和形態。中耳的組成。鼓室的位置,六個壁的主要結構、毗鄰及其臨床意義。 咽鼓管的位置、作用及幼兒咽鼓管的特點。乳突小房和乳突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骨迷路三個部分(前庭、骨半規管和耳蝸)的形態。膜迷路三個部分(橢圓囊、球 囊,膜半規管和蝸管)的結構及其功能。掌握聲波的傳導。
(十六)神經系統概述
神經系統的分部。神經元的基本構成和分類。反射、反射弧的基本組成。神經系 統的常用術語。
(十七)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內部結構(白質、灰質)的概念。脊髓節段的概念,脊髓節 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脊髓灰質、白質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稱。脊髓灰質的主要核 團。脊髓主要上行纖維束和主要下行纖維。深反射和淺反射的概念。
腦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結構。第四腦室的位置與聯通。各腦神經核的位置、與腦神 經的聯系和功能。重要的非腦神經核團。主要上、下行纖維束的起止、行程、在 腦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腦干網狀結構的概念。
小腦的位置、分部(小腦蚓與小腦半球);小腦扁桃體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小腦 分葉,以及各葉的主要纖維聯系和功能。
間腦的位置與分部。第三腦室、背側丘腦的位置和分部;古、舊、新丘腦的概念。 背側丘腦、下丘腦的位置、分區與纖維聯系。
大腦半球的主要的腦溝、腦回等表面結構及分葉情況。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 中樞的位置、定位關系、主要功能。視覺中樞、聽覺中樞的位置與投射特點。語 言中樞的部位及其功能。基底節的位置、組成;新、舊紋狀體的組成。了解大腦 半球髓質內神經纖維分類。內囊的位置、分部、通過各部的重要纖維束的局部位 置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十八)周圍神經系統
脊神經的構成、纖維功能成分。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的組成及分布概況。
腦神經的名稱、順序、連接腦和進出顱的部位。腦神經的纖維功能成分和分布概 念、損傷后表現。
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別。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 部位。交感干(包括椎旁節)的位置和組成;主要椎前節的名稱、位置。交感神經 節前、節后纖維分布的一般規律。內臟大、小神經的組成、聯系,節后纖維分布 概況。副交感低級中樞的位置。動眼神經內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起始核,交換神經 元的部位,節后纖維的分布和功能。
(十九)神經系統傳導通路
傳導通路的基本概念。軀干、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通路、軀干/四肢痛溫覺 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纖維走行和越邊位置,皮質投射區。 軀干、四肢觸覺(精細和粗觸覺)傳導通路的組成與特點,纖維走行和越邊位置, 皮質投射區。頭面部淺感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的部位,纖維 走行和越邊的位置,皮質投射區。角膜反射的組成及其臨床意義。視覺傳導通路 的組成,纖維走行,纖維部分交叉(視交叉)的情況,皮質投射區。視覺傳導通路 不同部位損傷后的視野變化。瞳孔對光反射的徑路。
錐體系管理骨骼肌隨意運動的上、下兩級神經元的基本情況。皮質核束的起始, 纖維走行及其對腦神經運動核控制的情況(雙側控制與對側控制)、損傷后的不同 表現(核上癱與核下癱)。皮質脊髓束的起始,纖維走行和終止情況。皮質脊髓束 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后的不同表現(硬癱與軟癱)。錐體外系的組成、機能概念。 (二十)腦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腦脊液循環
腦和脊髓被膜的組成和機能概念。硬膜外腔的位置、內容物和特點,硬腦膜的組 成特點、形成物及它們的機能、臨床意義;重要硬腦膜靜脈竇的位置、聯通以及 通過海綿竇的重要神經血管。蛛網膜及蛛網膜下隙的概況。小腦延髓池和終池的 位置及其臨床意義。軟膜的特點及其形成物(脈絡叢與齒狀韌帶)。腦室系統的組 成、位置與聯通。腦脊液的產生,回流情況。重點掌握腦脊液的循環途徑。
頸內動脈系統和椎—基動脈系統的概念。頸內動脈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況。 椎動脈、基底動脈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況。大腦動脈環的位置、組成及其 機能意義。脊髓的血液供應來源(脊髓前、后動脈與節段性動脈)和分布概況。脊 髓血供“危險區 ”的概念和部位。腦和脊髓的靜脈回流。
(二十一)內分泌系統
各內分泌腺的位置、形態(分部)和主要功能。
六、醫學免疫學
(一)緒論
1.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統的組成、基本功能及其生理、病理表現; 2.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概念及不同特點;
(二)抗原
1. 抗原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基本條件;抗原的種類、佐劑的概念;
(三)免疫器官
1.中樞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組成和功能;
2.淋巴細胞歸巢的分子基礎、淋巴細胞再循環的意義。
(四)免疫細胞
1.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T、B 細胞)的概念; T、B 細胞的功能及重要表面分 子;T 淋巴細胞亞群及功能;抗原提呈細胞(APC)的概念;
2.免疫細胞的概念及組成;固有免疫細胞的組成;NK 細胞的特征及功能;專職 APC 的種類;單核吞噬細胞的表面標志及主要功能;
(五)免疫球蛋白與抗體
1.抗體、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功能區、酶解片段及免疫 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
2.五種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3.免疫球蛋白的異質性及抗體的制備。
(六)補體系統
1.補體系統的概念,補體系統三條激活途徑的區別點,補體系統的生物學作用; 2.補體系統的命名、產生及理化性質,補體活化的調控。
(七)細胞因子
1.細胞因子的概念及分類;
2.細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及特點;
3.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
(八)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D)的概念;黏附分子的概念
(九)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1.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 的概念,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復合體的概 念; HLA 抗原分子(Ⅰ類、 Ⅱ類)的結構、組織分 布和功能;MHC 限制性的概 念;
2.HLA 基因的定位及結構(重點是 HLAⅠ類、 Ⅱ類基因);MHC 的生物學功能; 3.免疫功能相關基因(傳統Ⅲ類基 因、其余基因);MHC 分子和抗原肽相互作用 的 分子基礎和作用特點;HLA 與臨床醫學。
(十)固有免疫
1.掌握 固有免疫的概念及組成;
2.熟悉 固有免疫作用時間,固有免疫與適 應性免疫應答的關系;
(十一)特異性免疫應答
1.免疫應答的概念、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2.免疫應答類型、內外源性抗原 呈遞過程,TI-Ag 免疫應答特點;T 細胞活化 信號、轉導途徑。
(十二)免疫調節和免疫耐受
1.免疫調節的概念;
2.細胞水平,獨特性網絡的免疫調節,分子水平、整體和群體水平的免疫 調節。 3.免疫耐受的概念;
(十三)超敏反應
1.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分型,各型超敏 反應的主要特征、發生機制;
2.臨床常見的各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防治原則。 (十四)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及分類;
2.常見的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損傷 機制;
3. 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及相關因素,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則。 (十五)免疫學檢測
1.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
2.抗原-抗體反應的種類,酶聯免疫 吸附試驗(ELISA);
3.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免疫細胞檢測及功能測定。 (十六)免疫學預防和治療
1.人工免疫的概念;人工主動免疫和 被動免疫的概念及主要區別; 2.人工免疫常用制劑;死疫苗和減毒 活疫苗的區別;
3.計劃免疫的概念;新型疫苗及其發展。
七、醫學微生物學
(一) 緒論
1. 微生物的定義、特點。
2. 三大類微生物及其特點。
3. 了解微生物的發展史。
(二)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1. 細菌的測量單位及三種形態。
2. 細菌基本結構的概述。
3. 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異同和醫學意義。
4. 細菌的特殊結構的概念及與醫學的關系。
(三)細菌的生理
1.根據細菌的生長曲線,細菌群體的生長繁殖包括哪幾個期,各自特點。 2.細菌的人工培養需要的培養基,培養基的分類。
3.常見的消毒滅菌方法,及其各自用途。
(四)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2.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的增殖方式,及其區別。
3.細菌基因組的特點。
4.細菌基因轉移和重組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
5.耐藥質粒及其與耐藥性的關系。
(五)細菌的耐藥性
1.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2.細菌產生耐藥的生化機制和分子機制。
3.超級細菌及其因對方法。
(六)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1.正常菌群存在于人體的哪些部位,其主要發揮的生理作用。
2. 正常菌群、機會性致病菌、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的概念。
3. 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疾病。
4. 細菌的致病作用。
5. 感染的發生與發展,感染源和傳播途徑有哪些?
6. 感染的類型,毒血癥、內毒素血癥、菌血癥、敗血癥、膿毒癥的概念。
7. 醫院感染的微生態特征。
(七)細菌感染的檢測方法與防治原則
1.臨床標本的采集與送檢原則。
2.細菌分離培養與鑒定的過程。
3.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防治,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
(八)球菌
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2.A 群鏈球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鏈球菌溶素 O 和臨床檢測的關系。 3.肺炎鏈球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九)腸桿菌科
1.埃希菌屬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2.志賀菌屬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3.沙門菌屬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4.肺炎鏈球菌的致病性。
(十)弧菌屬
1.霍亂弧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2.霍亂弧菌的致病性。
3.副溶血弧菌所致疾病。
(十一)螺桿菌屬
1.幽門螺桿菌的致病性。
2.幽門螺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十二)厭氧性細菌
1.厭氧芽孢梭菌包括哪些?
2.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性,破傷風特有的癥狀。
3.產氣莢膜梭菌的生物學性狀,所致疾病。
4.艱難梭菌的致病性。
5.無芽孢厭氧菌生物學特性及可能的致病性。
(十三)分枝桿菌屬
1.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
2.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性。
3.結核分枝桿菌所致疾病。
4.結核分枝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
5.結核分枝桿菌的防治。
(十四)支原體
1.生物學性狀:支原體的概念、培養特性及其與細菌 L 型的區別。
2.主要病原性支原體:(1)肺炎支原體所致疾病。(2)解脲脲原體所致疾病。 (十五)立克次體
1.生物學性狀:立克次體的概念、形態、染色及其共同特點。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普氏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恙蟲病立克次 氏體(恙蟲病東方體)的傳染源、傳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十六)衣原體
1.生物學性狀:衣原體的概念及形態染色與發育周期。
2.主要病原性衣原體:(1)沙眼衣原體的亞種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體所致
疾病(3)鸚鵡熱衣原體所致疾病。
(十七)螺旋體
1.鉤端螺旋體的形態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
2.密螺旋體:梅毒螺旋體的形態、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則。
3.疏螺旋體:伯氏疏螺旋體的形態、染色及所致疾病。
(十八)真菌
1.真菌的概述、形態結構及分類、培養特性、致病性。
2.主要病原性真菌:(1)皮膚癬真菌常見的種類和致病性。(2)白假絲酵母菌(白 念珠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3)新生(型)隱球菌的生物 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4)卡氏肺孢子菌致病性。
(十九)病毒的基本性狀
1.病毒與病毒體的概念、形態和測量單位。
2.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與功能。
3.病毒的增殖。
4.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二十)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病毒的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
2.病毒的感染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續性感染(慢性感染、 潛伏感染、慢發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并發癥)
3.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免 疫逃逸。
4.抗病毒免疫:干擾素的概念、抗病毒機制及應用;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二十一)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
1.病毒感染的常用檢查方法。
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病毒類疫苗、抗病毒藥物。
(二十二)呼吸道病毒
1.正黏病毒:(1)流感病毒的分型、甲型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 生物學性狀和變異。(2)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則。
2.副黏病毒:(1)麻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2) 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3.冠狀病毒:(1)冠狀病毒的生物學性狀。(2)SARS 冠狀病毒、MERS 冠狀病毒 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
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2)風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 原則。
(二十三)胃腸道病毒
1.腸道病毒屬病毒的共同特性。
2.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型別、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
3.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病毒 70 型及 71 型的致病性、免疫性。
4.急性胃腸炎病毒的種類、輪狀病毒的形態和致病性。
(二十四)肝炎病毒
1.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2)致病性與免疫性。(3)微 生物學檢查和預防措施。
2.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點和致病性。
3.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
(二十五)黃病毒
1.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途徑、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 2.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征、致病性。
3.寨卡(ZiKa)病毒的致病性。
(二十六)出血熱病毒
1.漢坦病毒的生物學性狀、流行環節、致病性及免疫性。
2.其他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學特點、傳播途徑、致病性。 (二十七)皰疹病毒
1.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致病性。
2.巨細胞病毒和 EB 病毒的致病性。
(二十八)逆轉錄病毒
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學特點、感染過程和致病機制。
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二十九)其他病毒
1.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2.人乳頭瘤病毒的分型及致病性、預防原則。
3.新發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主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
(三十)朊粒
朊粒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
備注:上述內容為本科目的考察大致范圍,可根據命題實際需要,允許偶有超出 上述范圍的命題情況出現。請各位考生注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