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從海南醫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獲悉,海南醫學院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353衛生綜合》考試大綱已發布,內容如下:
海南醫學院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353《衛生綜合》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300分。其中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約占50%,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約占50%。
第一部分 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
流行病學
一、說明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既是醫學中的一門重要方法學,又是公共衛生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門實用科學。本課程基本內容包括流行病學緒論、疾病分布、病因概念及其推斷、流行病學觀察法、實驗法及代表我國目前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的一些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行疾病的研究方法和預防策略與措施,以及現代流行病學一些新概念和新的分支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考核內容包括流行病學基本概念、常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其在疾病預防控制中的應用、重要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策略與措施。
二、考試內容
(一)概論
1、流行病學的定義及詮釋。
2、流行病學的原理及應用。
3、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分類。
4、流行病學特征或觀點。
(二) 疾病的分布
1、疾病分布的概念和意義。
2、疾病頻率測量指標定義、計算及應用。
3、疾病流行強度。
4、疾病三間分布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5、疾病三間分布的綜合描述及移民流行病學。
(三)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現況研究的概念、目的、研究特點及種類。
3、現況研究的設計與實施、常見偏倚及其控制、優缺點。
4、生態學研究的定義、方法、應用及局限性。
(四)隊列研究
1、隊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類型。
2、隊列研究設計與實施。
3、隊列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隊列研究常見偏倚及其控制、優點與局限性。
5、隊列研究的實例。
(五)病例對照研究
1、病例對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類型。
2、病例對照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3、病例對照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病例對照研究常見偏倚及其控制、優點及局限性。
5、實施病例對照研究應考慮的問題,病例對照研究的實例。
(六)實驗流行病學
1、實驗流行病學的定義、特點及主要類型。
2、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3、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4、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基本設計類型,設計和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5、現場試驗及社區試驗設計和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6、實驗流行病學的優缺點及應注意的問題。
(七)篩檢
1、篩檢的定義、特征、目的。
2、篩檢試驗的評價方法及指標。
3、篩檢效果的評價。
4、篩檢的常見偏倚及其控制。
(八)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結果的變異性。
2、研究的真實性。
3、研究的偏倚定義、分類、測量及控制。
(九)病因與因果推斷
1、流行病學病因的定義,病因模型,因果聯接方式。
2、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3、因果推斷的邏輯方法。
4、統計學關聯到因果關聯。
5、因果關聯的推斷標準。
(十)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
1、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的概念及區別。
2、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形勢。
3、全球衛生策略和初級衛生保健。
4、疾病的三級預防。
5、疾病監測的定義、種類、相關概念及用途、工作內容及方法、監測組織和監測系統。
(十一)傳染病流行病學
1、傳染病發生與傳播的基本條件、流行過程的影響因素。
2、傳染病感染過程和流行過程的相關概念。
3、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
4、計劃免疫定義、程序及評價指標;預防接種定義與種類。
5、新發傳染病的特點及控制措施。
(十二) 慢性病流行病學
1、慢性病流行病學的相關概念。
2、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3、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
4、慢性病的預防策略及措施。
(十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特征及主要類型。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與步驟。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準備及處理。
三、考試題型
單項選擇題、綜合題共2種題型。
衛生統計學
一、說明
衛生統計學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并結合醫學實踐來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與推斷的一門學科。主要內容包括衛生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健康統計和衛生服務統計。
二、考試內容
(一)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數據的類型、總體和樣本、參數和統計量、概率與頻率。
2、熟悉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
(二)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頻數分布的類型與特征;掌握集中趨勢的描述指標(算術平均數、幾何均數、中位數)的應用條件;掌握離散程度的描述指標(極差、四分位數間距、方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的應用條件。
2、掌握正態曲線的特點、正態分布曲線下面積分布規律和標準正態分布。
3、掌握常用統計圖形的制作基本要求及其注意事項,熟悉統計圖的正確選擇與應用。掌握統計表的結構、制作的基本原則及其注意事項。
4、熟悉頻數表數據的統計指標計算方法。
(三)統計量的抽樣分布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樣本率的均數和標準差的含義和計算,掌握樣本率抽樣分布的正態近似條件。
2、掌握樣本均數的均數和標準差的含義和計算,熟悉樣本均數抽樣分布的正態近似條件。
(四)統計推斷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置信區間的含義與應用。
2、理解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理解假設檢驗的結果解釋。
3、理解假設檢驗與置信區間的聯系與區別。
4、理解假設檢驗的正確使用。
5、掌握檢驗效能、Ⅰ型錯誤與Ⅱ型錯誤的概念,理解上述概念的練聯系,了解檢驗效能的計算。
(五)基本情形的參數推斷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t分布的特征及其與標準正態分布的關系,熟悉t界值表的使用。
2、掌握單樣本、配對樣本、兩獨立樣本情形的總體均數估計和假設檢驗。
3、熟悉單個率及兩個總體率的置信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
(六)多個樣本均數比較的方差分析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適用條件。
2、掌握完全隨機設計和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方總變異的分解方法。
3、熟悉多個均數間兩兩比較方法,了解多個均數間兩兩比較方法的適用情形。
(七)分類變量的統計描述及推斷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常用的三類相對數(率、構成比、相對比)的意義與應用。
2、熟悉應用相對數應注意的問題,包括構成比和率在應用中的區別、合計率的計算、指標的可比性和觀察例數問題。
3、了解動態數列常用的分析指標及其應用。
4、理解標準化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意義,了解直接和間接標準化法的應用,了解標準化死亡比的含義。
5、掌握分類變量統計圖的正確選擇與應用。
6、掌握卡方檢驗的基本思想,掌握不同類型四格表資料卡方檢驗及其適用條件與校正條件,掌握R×C交叉表數據卡方檢驗及注意事項,并了解卡方分割的思想,掌握配對設計卡方檢驗及其適用條件與校正條件。
7、理解關聯性檢驗的基本思想與步驟,掌握2×2交叉表數據及配對數據的關聯性檢驗。
8、掌握確切概率法的適用條件,理解確切概率法的原理。
(八)秩和檢驗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非參數檢驗與參數檢驗的概念,掌握非參數檢驗的適用范圍。
2、掌握單樣本數據、配對設計數據及獨立的兩組或多組樣本的秩和檢驗。
(九)直線相關與回歸分析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直線相關系數的含義與計算,掌握總體相關系數的置信區間估計,掌握直線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掌握直線相關分析的應用條件。
2、掌握直線回歸系數的統計意義及假設檢驗,掌握回歸總變異與自由度的分解。3、掌握直線回歸統計推斷的應用條件,理解反應變量總體均數置信區間及個體預測值的估計。
4、掌握直線回歸與相關的區別和聯系。
5、掌握等級相關的適用范圍和等級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
(十)統計設計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調查研究與實驗研究的特點。
2、掌握調查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掌握幾種基本概率抽樣及非概率抽樣方法的區別與聯系。
3、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原則,掌握常用的幾種實驗設計方法的特點。
4、掌握樣本含量估計的意義、應具備的條件,常用樣本含量估計的方法。
5、掌握抽樣誤差、標準誤、統計量的偏倚等概念。
(十一)醫學常用人口統計指標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常用人口特征和人口生育狀況的統計指標。
2、掌握疾病常用統計指標的含義及計算。
3、掌握反映死亡水平指標的含義及其計算。
(十二)壽命表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現時壽命表的的概念。
2、掌握壽命表中常用指標的意義,理解現時簡略壽命表的基本原理。
(十三)生存分析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終點事件、生存時間、截尾值、生存函數、生存曲線、中位生存時間等),掌握生存數據的分類,了解生存數據的特點。
2、掌握Kaplan- Meier法和壽命表法估計生存率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3、掌握Log-rank檢驗的應用,理解Log-rank檢驗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4、掌握Cox回歸參數估計的常用方法,假設檢驗常用方法,參數的意義,比例風險假定。
(十四)多元線性回歸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多重線性回歸模型應用條件和偏回歸系數的意義。
2、掌握多重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假設檢驗的常用方法。
3、掌握多重線性回歸模型的用途及注意事項。
(十五)Logistic 回歸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Logistic回歸模型的結果解釋和參數的意義。
2、掌握Logistic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假設檢驗的常用方法。
3、掌握Logistic回歸模型的建模策略和注意事項。
三、考試題型
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計算分析共四種題型。
第二部分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環境衛生學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一、說明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考核內容包括:基本概念、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方法與應用、職業性有害因素與健康損害、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評價與控制、職業衛生服務與健康促進、職業衛生法規與監督管理、職業傷害和職業安全等。
二、考試內容
(一)緒論
1、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概念與內容。
2、職業與健康:職業性有害因素;職業與健康的關系,主要考核職業病相關知識(概念、分類、特點、診斷原則);職業性損害的三級預防。
3、我國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現狀和展望:我國職業衛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職業衛生工作的展望。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方法與應用
1、職業流行病學:職業流行病學的特點、職業流行病學研究的設計、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實施與質量控制、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分析與判斷。
2、職業毒理學:職業毒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職業毒理學的實際應用、職業毒理學研究的不確定性。
3、職業生理學:體力和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勞動負荷的評價、作業能力。
4、職業心理學:工作中的心理與社會因素、職業緊張、心身疾病。
5、職業工效學:工作過程的生物力學、人體測量、機器和工作環境、工效學相關疾患。
(三)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
1、概述:生產性毒物的存在形態、接觸機會、進人人體的途徑、毒物的體內過程;影響毒物對機體毒作用的因素;職業中毒的臨床;生產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則。
2、金屬和類金屬中毒:概述、鉛、汞、砷、錳等。
3、刺激性氣體中毒:概述、氯氣、氮氧化物等。
4、窒息性氣體中毒:概述、一氧化碳、氰化氫、硫化氫。
5、有機溶劑中毒:概述、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毒作用共同點、苯胺、三硝基甲苯。
7、高分子化合物中毒:概述、氯乙烯。
8、農藥中毒:有機磷、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四)生產性粉塵與職業性肺部疾患
1、概述:生產性粉塵、塵肺概念,粉塵的來源和分類,粉塵的理化特性、衛生學意義、健康影響及危害控制。
2、塵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和診斷原則:矽肺、石棉肺、煤工塵肺、棉塵病。
(五)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
1、概述:生產環境中的氣象條件及特點;
2、高溫:高溫作業概念、類型;中暑概念、表現,防暑降溫措施。
3、減壓病:高氣壓作業類型、減壓病病因、表現、預防措施。
4、噪聲:生產性噪聲概念、類型;噪聲對人體影響,防噪聲措施。
5、振動:振動及對人體的影響,手臂振動病。
6、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概念及接觸機會等。
(六)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性腫瘤
1、概述:職業性腫瘤的種類,診斷原則。
2、職業性致癌因素:職業性致癌因素的致病特征、識別與確認,確定的職業性腫瘤。
3、常見職業性腫瘤及預防原則。
(七)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1、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的概念、基本原理、方法、重要環節。
2、職業環境監測:監測對象的確定、檢測方法、環境監測數據評價等。
3、生物監測:概念、特點、類別等。
4、職業衛生調查:職業衛生調查的種類、職業衛生基本情況調查的主要內容、職業衛生專題調查的調查設計要求。
5、職業有害因素的評價: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現狀評價、控制效果評價、接觸評估與危險度評價等。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預防與控制
1、職業衛生與職業安全相關法律法規
2、職業衛生標準
3、職業衛生突發事件特征、調查處理原則及程序
三、考試題型
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共四種題型。
環境衛生學
一、說明
環境衛生學是研究自然環境與人群健康關系的科學。它以人類及其周圍環境為研究對象,闡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它既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又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大氣衛生、水體衛生、飲用水衛生、土壤衛生、住宅與公共場所衛生、城鄉規劃衛生、環境質量評價、家用化學用品衛生等。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基礎知識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環境衛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2、了解:環境衛生學的發展簡史及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今后我國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
(二)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環境的分類及概念;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主要類型、作用特征和作用機理,以及環境與健康的辯證統一關系;
環境有害因素對機體作用的一般特征;
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
2、熟悉環境污染物的健康危險度評價。
3、了解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三)大氣衛生
【基本內容與要求】
掌握:大氣污染的概念,大氣污染的來源及污染物的轉歸,影響大氣污染物濃度的因素;主要的大氣污染物種類及其對人群健康影響的機制;
了解大氣的理化特征及其衛生學意義;大氣衛生防護措施;
3、掌握大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和監測方法。
(四)水體衛生
【基本內容與要求】
熟悉水質性狀評價的基本指標及其含義;
掌握水體污染、自凈及其危害;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監測,水體的衛生監督;
3、了解水資源的種類及其衛生意義;
4、了解水污染的來源、污水處理的方法、原理及原則。
(五)飲用水衛生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飲用水相關疾病的發生原因及其防治要求;
2、掌握飲用水氯化消毒的方法與影響因素;
3、熟悉: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分散式給水、集中式給水的衛生要求。
4、了解:生活用水質處理的有關問題,涉水產品的有關問題
(六)土壤衛生
【基本內容與要求】
1、了解土壤的衛生學意義及衛生特征。
2、 熟悉:土壤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土壤的衛生防護;
3、 掌握:土壤的污染與自凈;
(七)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定義及診斷方法;
2、 熟悉:碘缺乏病(IDD)的病因、流行病學特征、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特征;
3、了解:克山病、大骨節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學特征。
(八)環境污染性疾病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慢性甲基汞中毒、慢性鎘中毒的發病原因、機制、流行病學概括、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2、了解:環境污染性疾病的特點,及其其防治原則;
3、熟悉:宣威肺癌高發的原因、流行病學特征及其病因的環境流行病學研究;軍團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九)住宅與辦公場所衛生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住宅設計的衛生要求、住宅小氣候的綜合評價指標;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居室空氣清潔度的評價方法及相應的衛生措施。
2、熟悉:室內小氣候及其生理評價指標;室內小氣候的衛生要求;
3、了解:辦公場所污染來源及對健康的危害;住宅的基本衛生要求及住宅設計的衛生學措施;
(十二)環境質量評價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環境質量評價的內容及環境質量指數法。
2、熟悉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3、了解環境質量評價的目的、種類。
三、考試題型
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共四種題型。
第三部分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一、說明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門主干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性的特點,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密切。它在增進我國人民體質、預防疾病、保護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考察學生對食物中營養素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代謝、營養學評價、供給量和食物來源等營養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要求學生掌握各類食品的微生物、化學、放射性污染及預防措施等。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營養學基礎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概述:掌握營養素、合理膳食、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等基本概念。
2、蛋白質:掌握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評價的主要指標,蛋白質的互補作用,蛋白質的食物來源;熟悉氮平衡、蛋白質的生理功能與缺乏癥。
3、脂類: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生理功能和食物來源;熟悉脂類的分類,脂類的食物來源。
4、碳水化合物:掌握碳水化物的生理功能、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的概念;熟悉碳水化合物的分類,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
5、能量:掌握產熱營養素的生熱系數,人體的能量消耗,能量參考攝入量。
6、礦物質:掌握礦物質的特點,鈣、鐵的生理功能、影響吸收的因素、缺乏癥、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熟悉碘、鋅、硒的生理功能、缺乏癥、食物來源。
7、維生素:掌握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的特點,維生素A原、維生素D原的概念,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葉酸、維生素C等主要維生素的缺乏癥、營養狀況鑒定的評價指標與方法、食物來源和參考攝入量;熟悉其理化性質和生理功能。
(二)植物化學物
【基本內容與要求】
1、熟悉植物化學物的分類
2、熟悉黃酮類化合物、大豆皂苷的生物學作用。
(三)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
【基本內容與要求】
1、熟悉食品營養價值的評價及意義。
2、掌握各類食品營養價值的特點。
(四)特殊人群的營養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孕婦、乳母的營養需求與合理膳食原則。
2、熟悉特殊年齡人群的營養需求與合理膳食原則。
(五)公共營養
【基本內容與要求】
1、熟悉公共營養的概念。
2、掌握居民營養狀況調查的基本方法。
3、熟悉營養干預的常見方法。
4、掌握保證居民膳食營養的政策措施,中國居民膳食營養與健康現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與平衡膳食寶塔。
(六)臨床營養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營養風險的篩查與評估。
2、熟悉常見病人膳食管理的種類,醫院基本膳食的適用人群。
3、了解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適應證與禁忌癥。
(七)營養與營養相關性疾病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肥胖患者的營養防治;高血壓患者的營養防治;糖尿病營養防治與食物交換份法;營養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營養、食物與痛風的關系;食物與癌癥的關系,癌癥與惡病質的營養支持。
2、熟悉DASH 膳食模式;降低癌癥風險的10項建議
(八)食品污染及其預防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食品污染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2、掌握水分活度、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最近似數的基本概念。
3、掌握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和預防措施。
4、熟悉食品腐敗變質的化學過程,掌握食品腐敗變質的鑒定指標及防止措施。
5、了解農藥和獸藥的殘留及其預防。
6、熟悉有毒金屬污染及其預防。
7、掌握N-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化合物、雜環胺類化合物的污染來源及其預防措施。
8、了解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污染及其預防。
(九)食品添加劑及其管理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分類和使用要求
2、了解食品添加劑的衛生管理
3、熟悉抗氧化劑、護色劑、防腐劑等主要食品添加劑的功能、用途和適用范圍。
(十)各類食品衛生及其管理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糧豆、蔬菜、水果的主要衛生問題。
2、掌握畜禽肉類的主要衛生問題,熟悉魚類食品的衛生問題。
3、熟悉奶熟悉及奶制品的衛生問題。
4、掌握食用油脂的主要衛生學問題。
5、熟悉罐頭食品的主要衛生學問題。
6、熟悉飲料酒的主要衛生學問題。
(十一)食品中毒及其預防
【基本內容與要求】
1、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學特點。
2、掌握人獸共患傳染病的衛生學處理。
3、掌握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點和防治原則,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和預防措施。
4、掌握河豚中毒、毒蕈中毒等常見有毒動、植物中毒的有毒成分來源、流行病學特點、中毒癥狀及預防措施。
5、掌握化學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學特點,亞硝酸鹽中毒等常見化學性食物中毒的中毒原因、流行病學特點及預防措施。
6、熟悉食物中毒調查處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十二)食品安全性風險分析和控制
【基本內容與要求】
1、熟悉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內容、不同受試動物選擇毒性試驗的原則;
2、掌握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的目的與結果判定;
3、熟悉營養素的不良健康效應、UL 的制定;
4、掌握風險、危害、危害識別的概念,熟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方法、內容與分析。
(十四)食品安全監督管理
【基本內容與要求】
掌握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概念及內容,食品衛生法律體系的構成、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系統的概念;
掌握食品市場、餐飲業的衛生管理內容。
熟悉食物中有毒物質限量標準的制定程序。
了解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和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系統在國內外的應用概況。
三、考試題型
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
參考書目
詹思延主編.流行病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
李曉松主編.衛生統計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7
鄔堂春主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7
楊克敵主編.環境衛生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7
孫長顥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7
高永清,吳小南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2017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