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去行政化遇到了很多現實的阻力,但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讓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身,少一些行政干預的方向必須明確。
在大眾教育時代,一些本科畢業生將讀研變成了“學士后”教育,意圖通過讀研“鍍金”,以謀求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一現象反映在研究生層面,就是教育沒有為培養研究型人才作好準備,功利思想的延續也使得博士生教育出現了短、平、快現象。
產生惡性循環的原因是綜合的。從教育層面找原因,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認為,制度的嚴重滯后是導致研究生質量整體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借用經濟學的概念,“當前的高等教育僅在增量上下功夫,通過資金的投入,在增量上獲得產出,卻很少進行結構調整”。
從文科碩士培養看教育改革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文科碩士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許紀霖
從文科碩士的情況來看,碩士畢業基本上無法從事研究性質的工作,幾乎都要等到博士畢業才能從事研究,已成為一個客觀事實。如今國內的文科專業,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攻讀。相比較國外讀碩、讀博的辛苦,中國學生過于輕松—大部分時間在聽教師講解,結合課程的閱讀量太小,甚至很多課程還不用寫論文,學生們一個個坐在課堂就像是“南郭先生”,不開口不說話,結課時交一份不用認真思考、打提綱、導師過目的作業就通過了。
目前,國家在推進專業碩士改革,但同時還應該考慮把學術型碩士減少后,要注重其同博士培養掛鉤。
《中國科學報》:研究生培養強度不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國內大學在研究生培養的傳統上有問題。大學對本科生教育有嚴格的制度,但到研究生階段,一些導師獲得了更大自主權,反而不上心。這和只重視科研不重視教學的評價體系密切相關,一些導師認為在學生身上花了心思,學生不會說自己好,并對評職稱沒有幫助。只要教師的評價機制不改,研究生質量很難真正提高。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研究生質量想要提高,光靠“錢”不行。每年評國家獎學金各學院都在發愁,因為很難找出這樣的尖子生。這反映了教育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思路—鼓勵學生去發SCI論文、核心論文。這種思路只要尖子生,認為只要有了錢就一定能培養出尖子生,嚴重忽視了研究生的一般教育。而在我看來,培養一名優秀的學生應當是在良好的研究教育基礎上,通過自然競爭產生,而非刺激而成。
《中國科學報》:背后反映了什么改革問題?
現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思路是“優勝劣汰”,頂層教育叫“贏者通吃”,底層教育叫“末位淘汰”。它認為上面拔尖,下面懲罰,問題就能解決。實際上,采取“金錢獎勵”“抽查”等方式來解決研究生培養的弊端,都是行政意志上解決問題的方式,并沒有改變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問題。
管控嚴、砸錢買效益,這是公司化的管理方式。然而教育不是工廠,科研人員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培養人才必須在創造力上下功夫。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出來,要在機制上多動腦筋,而不是把整個研究生培養綁在政績工程上—出SCI,政績工程很偉大;沒有抄襲,政績工程也不難看,這樣做完全違背了教育本身的邏輯。
因此,盡管當前去行政化遇到了很多現實的阻力,但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讓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身,少一些行政干預的方向必須明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制度的改革,而不是采取今天的公司化管理、行政監督。
博士生培養亟待與國際化接軌
《中國科學報》:中國博士生培養質量不高,是由于哪些原因造成的?
一流大學的博士生素質相對穩定,但優秀人才難以產生。這歸因于三點。
其一,博士畢業的年限太短,過去是3年,現在正常情況下是4年,如果學生博士期間出國交流,讓他在正常年限中寫出優秀論文勉為其難。
其二,大學要求博士生發表論文,甚至有些大學要求博士生在核心刊物、A類刊物上發文章,這一點連導師都不容易做到。很多大學有一半的文章出自于研究生,這就使得整個研究生教育從碩士到博士都被“綁架”到政績工程。
其三,由于年限短、學校放水,博士生讀書的強度普遍不夠。美國一流名校的文科博士生未必是最聰明的,但他們通過資格考試后要選擇三組課程,閱讀兩三百本書,他們畢業后承擔教學,能夠真正地交給學生知識。反觀國內注水、速成式的博士教育,讀書強度不夠,如何教育下一代?
《中國科學報》:您對此有什么建議?
國內高校的改革可以先讓一流大學與國際化接軌,從這點而言,北大、清華等“985工程”高校應該率先試行美國式的博士生培養。
一方面,年限可以設定為5年甚至更長,有效地淘汰學術投機分子,同時加強讀書強度。目前,一些高校也作了改革,如北大歷史系少有4年畢業的博士,但因為國內高校普遍尚未將其制度化,社會上仍然較難接受。
另一方面,由于博士階段的獎學金最多只給3年,改革還應該考慮到博士生的后顧之憂。如今國內也有TA(教學助理)、RA(研究助理),但前者較少,實際上本科生的討論課堂,可交由博士生TA領導組織,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還可以為他們日后積累教學經驗。
由于個人興趣、家庭原因等問題無法忍受長時間畢業者,應為他們打通分流渠道。參照美國博士資格候選人制度,無法通過博士資格考試者,允許他們以碩士學歷畢業。同時,通過博士資格考試者,允許他們邊寫論文邊就業,用人單位可與之簽訂暫時性就業合同,拿到學位后再簽正式合同。
《中國科學報》:當前博士生培養現狀,提醒我們要注意什么?
如今的高校、院系缺少讀書風氣、學術風氣,就像過去的科舉是為了解決仕途問題,書院才是讀書的清雅之地,今天的博士生課余時間很少談學問,更多談論的是買房、找朋友等現實問題,如果有人讀書,反而會被周圍人嘲笑。由于制度的問題,使得有心向學的人有壓力,混的人反而如魚得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在學風問題上,我建議教育部下決心停招在職博士,如今的在職博士成為官員、商人混文憑的重要渠道,博士培養的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這批人帶壞的。在我看來,高校可用贈送名譽博士的稱號,取代給官員、商人頒發學歷證書的行為,但現在主管部門并不允許這種做法。同時,還要注意區別高校在職教師解決博士資格的問題,允許他們在崗位上報考、寫論文,并規定與教學研究崗位無關者,一律不允許報考在職博士。
總而言之,制度、風氣是中國研究生教育出問題的最根本原因,改革首先要改制度,靠打“強心針”只有暫時的威懾力,改變不了現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