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內政、外交、國防等不同場合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廣泛引經據典,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都教授在深入研究習近平的引經據典,并在研究2014年教育部考研政治大綱解析、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等內容的基礎上,對二者的結合點進行系統命題總結,希望能對參加2015年考研的考生起到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否則,“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勇氣可嘉,卻是魯莽和不可取的,不僅不能在工作中打開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時代的危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可以結合馬原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考點命制選擇題和分析題。
1.結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命題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義就在于,它既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又是正確地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采取正確的方針和辦法去解決矛盾。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一物辯證法。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就是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未來人類社會的變化將更加劇烈而深刻,新情況、新問題也會層出不窮。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把馬克思主義同我國實際和時代發展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開拓新境界,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得出的理論結論,不僅對于中國如何搞社會主義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對于這些原理的理解、闡釋和運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啟迪。我們要從個別與一般、特殊和普遍的關系上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關系。
2.結合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考點命題
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改革根源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制度,從根本上說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新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部分,就中國而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闡述十分豐富,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成果的認識,而且對于我們更深刻理解、闡釋和掌握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具有重大啟示和意義。第一,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深化對社會主義運動整體性的認識,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從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個方面來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成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相統一的整體,并提出增強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對于深化理解科學社會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規律的理解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第三,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全面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以上是都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引經據典和考研政治命題結合點的系統總結,希望廣大考生予以參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