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內政、外交、國防等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廣泛引經據典,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都教授在深入研究習近平的引經據典,并在研究2014年教育部考研政治大綱解析、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等內容的基礎上,對二者的結合點進行系統命題總結,希望能對參加2015年考研的考生起到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時強調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可以結合質量互變規律原理(馬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原、毛中特、思修)考點命制選擇題或分析題。
1.結合質量互變規律原理(馬原)命題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掌握質量互變規律的原理對于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方法論意義:首先,它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事物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及其轉化所體現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表明事物的發展過程既有歷史的聯系,又有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一原理是我們黨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統一、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相統一的哲學依據。其次,它是我們分析社會發展形式的基本理論工具,對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具有指導意義。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社會的發展也有量變、部分質變和質變等基本形式,與此相適應,穩定、改革和革命都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必要環節。社會主義社會要獲得發展,必須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改革,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最后,它是指導我們從事一切實踐活動的重要思想原則。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要把遠大的理想目標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把敢想、敢闖的革命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結合起來,既反對因循守舊、止步不前,又反對急躁、陷于空想。
2.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考點綜合命制選擇題或分析題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馬原)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和體系。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或階級在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促進作用。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倡導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社會政治理想、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觀、集體主義的道德觀、真善美相統一的積極健康的審美觀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工作。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對于當代青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毛中特)
核心價值觀是一定社會形態社會性質的集中體現,在社會思想觀念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決定著社會制度、社會運行的基本原則,制約著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方面,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內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則,是這個體系的精髓。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舉措,兩者是一個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過程。
(3)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思修)
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衡量人生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人生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個體提高自我價值的過程,就是通過努力自我完善以實現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構成了個體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基礎,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人總是生活在社會當中,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和發展。個體的人生活動不僅具有滿足自我需要的價值屬性,還必然地包含著滿足社會需要的價值屬性。人是社會的人,這不僅意味著個體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必須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還意味著以怎樣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也是由社會決定的。一個人的需要能不能從社會中得到滿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取決于他的人生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即他的社會價值。
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以結合兩岸關系(形勢與政策)考點命制選擇題。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繼的是相同的文化傳統。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愿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我們黨對今后一段時期對臺工作提出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圖謀等四項基本要求,指明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一,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
第二,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近60多年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第三,兩岸同胞要齊心協力,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對兩岸同胞都有利,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握兩岸雙方關于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和連接點,進一步爭取雙方共同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增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第四,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愿。凡是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要把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貫徹到各項對臺工作中去,本著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理念,滿腔熱忱地關心臺灣同胞,切實保護臺灣同胞權益,積極采取對臺惠民措施,讓臺灣同胞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團結臺灣同胞共同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講話時指出,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殷憂啟圣,多難興邦”可以結合史綱中關于抗日戰爭考點命制選擇題或分析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即堅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于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道路的民族創造精神;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范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以上是都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殷憂啟圣,多難興邦”的引經據典和考研政治命題結合點的系統總結,希望廣大考生予以參考。祝各位考生復習順利、學習進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