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份起,準備參加2015年研究生考試的學生已進入緊張的備戰氛圍。與此同時,一部分成績優異、專業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正在準備爭取“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下稱:推免生資格),即人們常說的“保研資格”。
按照以往慣例,為了爭取優秀生源,一些學校以“只能報考本校研究生”為條件,才給學生推免生資格。這意味著,許多學生要想獲得推免生資格,就只能選擇“本校保研”,對心儀的其他學校只能無奈地“望洋興嘆”。而今年起,這種狀況將徹底發生改變!
新規賦予推免生自主擇校權利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辦法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有幾條新政策受到考社會熱議。
1、切實保障考生自主報考
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據招生政策自主選擇報考招生單位和專業的權利,所有推免名額(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專項計劃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單位推薦。推薦高校要充分尊重并維護考生自主選擇志愿的權利,不得將報考本校作為遴選推免生的條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報考。
2、維護招生單位公平競爭、科學選拔
2014年起,教育部下達推免名額時不再區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不再設置留校限額。推薦高校也不得對本校推免名額限制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報考類型,不得自行設置留校限額或名額。
3、調整優化工作程序
2014年起,推薦、接收工作在時間上分為互不交叉的兩個階段。推薦工作統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結束,推薦工作結束后啟動接收錄取工作,接收錄取工作統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結束。推薦階段招生單位不得進行與考生簽訂接收錄取協議等接收階段工作,接收階段不得開展推薦工作。
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系教師郭之恩表示,伴隨著中國研究生教育形勢的變化,如就讀海外研究生人數的增加、研究生教育分化成學術型碩士及專業碩士等,教育部調整推免政策是必然的。郭之恩分析:“新規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對于優秀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同時也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當然也是一件好事。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與學生的協商結果設置學生的培養類型。”
郭之恩還提出:“在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中,學校依然是強勢一方。新規定賦予學生更大的‘協商籌碼’的同時,應該考慮如何細化配套政策,將之落到實處,保障學生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利。比如,優秀學生因為不留本校而被取消推免資格情況發生,學生該如何申訴;在與報考院校協商過程中遭遇不公,又該如何處理等。若真能嚴格執行規定,‘推免’才能真正實現初衷。”
一流院校的推免生競爭將空前激烈
在過往多年的實踐中,“推免”是學生的“雞肋”,特別是對一些二三類院校的優秀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往年八九月份,經常能在新東方在線等網站上看到學生發帖討論“是保本校,還是拼一把名校”。發帖的人基本都是成績優異的、本科院校非“名校”的學生,他們獲得推免生資格后只能選擇本校保研,但內心又十分渴望去名校讀研。新東方在線專家分析:若要沖擊名校,則只能放棄本校保研,但之后就要面對巨大的考研風險,“本校保研”和“拼名校”成為兩難選擇。
今年《通知》下發之后,這部分學生的這種顧慮將大大減少,因為新規規定“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據招生政策自主選擇報考招生單位和專業的權利”,即獲得推免生資格后,學生可以向多所院校發出申請。
不少人認為,《通知》對考研生而言利大于弊。對此,新東方在線專家分析,《通知》顯然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因為獲得推免名額的學生,可跳出本校向其他招生單位推薦。但新規似乎又透露出一絲涼意:名校的推免生名額是否真的不做一點自我保護?如果會,因一流院校(主要為985院校或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嫡系部隊”往往更青睞保送本校,很可能導致“自主擇校權”形同虛設,保送外校尤其爭取一流院校的競爭會空前激烈。
普通學生的考研難度或將增加
《通知》規定“2014年起,推薦、接收工作在時間上分為互不交叉的兩個階段。推薦工作統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結束,推薦工作結束后啟動接收錄取工作,接收錄取工作統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結束”。
新東方在線專家分析,根據以往經驗,研究生全國統考報名通常以10月31日為截止日期,與推免生收錄工作截止的10月25日存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差,選擇推免外校失敗的考生有足夠的時間來報名其他院校。同時,他們有足夠的實力來快速備考其他名校。這批原本具有外保資格的同學,必是考研“悍將”,其他普通學生與如此競爭對手作戰,升學難度必會增加。
考研專家慎重提示:想升級為碩士研究生的同學,都要明白一個道理——實力才是王道。想要保研到外校就要求你可以超越該校的本校考生;想要在研究生全國統考中獲勝,則要拼盡全力爭取,以平穩的心態更加努力地復習。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