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校考生“不自信”從何而來?
現在“考研專業校”是一個熱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大多數同學是迫于自己學校的名氣小才考研的,而非自己的理想,您覺得非名校同學的這種心理從何而來的呢?
郭聰榮: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即所在學校條件(客觀條件造成的差距),父母的期待,社會的眼光,自我的內心預期。
第一,由于所在學校的定位非一類院校,而使這些考生所享有的資源存在一定的差距。眾所周知,國家對于一類重點院校是有特殊政策的,從而各種軟件與硬件資源的分配也不能夠平衡。一類院校可以獲得更多的國家財政補貼和更加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于是,一類院校文科專業可以獲得更多的課題項目,理工科專業也有更多的科研經費,而優秀的師資無疑也會聚集于此。相反,二、三類院校的學生在這些方面所享受到的資源都遜色不少。另外,由此導致的市場中的資源流向也不均衡。各類資金為獲得更多的有形與無形的收益,必然將一類院校作為首選。因此,在校期間二、三類院校的考生必然與一類院校產生一定的差距。
第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給考生造成一定的壓力。每一對父母都會以自己的子女為驕傲,都在子女的求學與就業以至于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寄寓了無限的期待。當子女辛苦地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之后,踏入了那個并非十分理想的大門,父母在鼓勵支持之余,不免會略有遺憾。有些父母甚至一心要求孩子繼續考研,最好是考取全國重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此時,這類考生一方面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視自身現狀與這種期望之間的差距,因此自卑心理不禁油然而生。
第三,社會用人單位對二、三類院校的異樣眼光也是他們的自卑心理的催化劑之一。遍覽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便不難發現,凡是較為優秀待遇較好較有發展前景的單位,往往對畢業生的本科畢業院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稍低一點的或許會要求學生畢業于省屬重點院校,而更加嚴格的則需要學生畢業于“985”、“211”院校,直至某些國家重點單位和實力超強的外企甚至只錄用清華北大等級別院校的畢業生。因此,二、三類院校學生的求職之路便顯得更加艱難。當收不到心儀單位的offer,甚至遭到明確回絕的時候,無疑會給他們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第四,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向上的進取心,都對自己有各種層次的預期,當自我的預期無法兌現的時候,難免有受挫的感覺。在二、三類院校的學生,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歷數學校的種種弊端。可能有些學生對此沒有更多的追求,滿足于現狀,或者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更高的預期,于是內心坦然,安然度日。而追求更好的生存境遇是每個人發自心底的天然渴求。因此,更多的學生對現狀不滿,認為本科期間,遠遠沒有達到自我的預期。尤其是當與身處一類院校的同學對比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