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研考志愿填報正在進行,本月31日截止。研考政策有哪些新變化,對考生網上報名有何影響?哪些報考志愿技巧可以幫考生離夢想學校更近?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跨專業就是“躍龍門”?
研考報志愿一般分為4種:本專業本校報考,這是最簡單、成功率最高的模式;本專業跨校報考,備考難度大些,因為不同招生單位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學術科研重點可能有較大差別;跨專業本校報考,“隔行如隔山”,跨專業報考難度較大;跨專業跨校報考,部分對本科專業和學校不滿意的考生想“另辟蹊徑”,備考工作量和難度非常大。多數考生往往在“兩跨”之間徘徊。
跨專業、跨學校就一定能躍過“龍門”嗎?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王立勇提醒,報志愿不是押寶,考生要摒除“功利心”,結合自身實際“跨”出價值。招生單位在復試時并不排除跨專業考生,但在學科立體框架之內更歡迎相關學科領域的考生。
衡量專業前途時,考生要目光長遠,根據社會發展趨勢理性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不要盲目跟風。根據某研考培訓機構今年專業課輔導班報名人數的統計結果,學術碩士熱門學科仍集中在醫學、經濟學、藝術學等,專業碩士則集中在會計碩士、翻譯碩士、漢語言國際教育碩士、金融碩士等專業。研考輔導老師甘源表示,專業冷熱與報考人數相關,跟競爭難易無直接關系,即熱門專業不一定難考,冷門專業不一定能擠上“獨木橋”。
大數據時代,如何讓各因素最優組合?
10月既是研考黃金復習階段,又是“瓶頸期”。每年都有考生在報志愿階段猶豫,浪費時間。如何突破10月報志愿“圍城”?考生要將各因素排列組合,綜合評估后做決定。
兩個關鍵要素影響志愿決策:主觀上是考生的意愿和條件,客觀上是有效而充分的信息。從主觀來說,甘源建議考生要靜下心來思考考研的目的,是考“好專業好學校”,還是要“考上”。如果是前者,已選定專業和學校,即便競爭激烈,考生也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如果是后者,考生要在網報前再次權衡報考要素,如哪所學校報考人數較多、復習參考書目范圍較精準、推免比例較小、招生人數較穩定等。
這次研考時間提前,有些考生認為嚴重影響志愿報考的決策,“惶惶不可終日”。事實上,考試時間提前,對考生的影響是一致的。考生可根據自身情況,將地域、專業、學校等因素優化排列。對應屆生來說,考研既可選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落戶發展;也可退居生源地繼續深造。對往屆生來說,未來職業發展的位置決定了報考學校的地理位置。對社會學科的考生來說,考慮到實習、就業等因素,選擇沿海區域或發達城市,將會獲得更多鍛煉機會。
“招生計劃”、“報錄比”、“推免生名額”、“復試分數線”等信息是考生報志愿可參考的客觀條件。王立勇提醒,這些數據本身沒有意義,往往還有一定“水分”。如有些學校報名人數雖多,但棄考、裸考比例較高,就造成了報名火熱的假象。考生要考慮到“絕對值”和“相對值”因素。“絕對值”和自身息息相關,如果不能達到目標院校的復試分數線,一切都是“空談”。再考慮“相對值”,分析考錄比、推免生比例等數據。如果處于“絕對值”和“相對值”之間,考生要考慮目標院校的復試比例,爭取在復試時脫穎而出。如果在“絕對值”附近徘徊,考生就要努力踏過初試第一關。如果在兩值之上,考生可保持現在的復習節奏,爭取水到渠成。
面對研招政策新變化,如何“接招”?
除了研考時間提前,這次研考政策的新變化還有開設“推免服務系統”、規定“破格復試資格”條件、放寬對“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本科生”的報名要求等。考生該如何“接招”?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弛提醒,考生有針對性地找好“對策”,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2015年研究生推免首次淡化學碩和專碩、內推和外推的界限,考生可同時在“推免服務系統”報3個志愿。這就要求考生提前做好“功課”,關注目標院校,但不能因享有更多主動權而亂“揮霍”,否則會“竹籃打水一場空”。考生可在目標范圍內“廣撒網”,雖然48小時后可換志愿,但也要給目標院校考察機會和時間,不要在報志愿時打“數量戰”,而要打“效率戰”。
對于破格復試資格條件,作為34所自劃線院校之一的北師大在此條例出臺前,就已這樣踐行了。招生單位更喜歡優秀生源,有些考生初試發揮不好,因幾分之差沒達到復試要求,但具備較高素養和專業研究潛力,可獲得破格復試的“通行證”。張弛提醒,破格并不是給所有“差幾分”的考生“一刀切”,也不等于被錄取,其審查嚴格、標準較高。復試中,導師會權衡考生專業素養是否足以彌補公共課落后的差距。考生不要有“差幾分也能進復試”的僥幸心理。
針對放寬“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本科生”的報名條件,甘源認為,這意味著考生可提前一年報考。由于這類考生基礎相對較差,更要提前準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