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解題思路】
1.運動與靜止辯證關系原理的實踐意義;
2.事物質與量的辯證統一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3.度是質與量的統一,“度”的方法論意義;
4.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5.辯證否定觀的方法論意義;
6.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9.形而上學與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對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實踐意義。
【答案要點】
1.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一方面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
察和處理一切問題,想問題、辦事情時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跟上發展著的客觀實際,防止思想僵化、實踐滯后和行動保守,對事物的靜態分析必須與動態考察相結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確理解相對靜止對事物存在發展的積極意義,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在實踐中高度重視穩定、和諧的保障作用,把變革和穩定結合起來,既要勇于變革以推動事物的發展,又要注意穩定局面以鞏固變革的成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建設和諧社會。
在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問題上必須堅決反對兩種錯誤:一種是夸大運動否認靜止,把物質運動看成是瞬息萬變的、沒有任何穩定性過程的相對主義詭辯論的錯誤(“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一種是夸大靜止否認運動,把物質的存在或者世界的發展看成是絕對不變過程的形而L學不變論的錯誤(“刻舟求劍”、“天不變道亦不變”)。
2.事物質與量的辯證統--0(1)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離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不影響事物的存在。認識量的方法論意義:一是認識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區分質的定性分析是認識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認識質的深化。只有精確地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二是只有正確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同質的事物由于數量不同,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質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2)事物發展的過程,經由景變和質變兩種狀態。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指出,實踐中要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辦事情、想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優先”,質量第一,抓質量、講效益,不能做心中無數的“馬大哈”,“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細節決定成敗,粗枝大葉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講質量,以量取勝,片面追求數量增長,更不能“濫竽充數”,假冒偽劣,以次充好。
3.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存在的數量界線,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中庸和諧,適可而止,點到為止,“斗而不破”,防止“過”或“不及”。當然,也不能把“度”絕對化,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度本身有一定的變化空間和延展時間,度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發展變化。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當事物發展需要實現新的飛躍、質變和突破時,就要勇于、善于打破舊的限制和舊的平衡。
4.(1)聯系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實的聯系是典型的唯心主義;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上掛下聯”,主觀任意地亂聯系,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都通過一定的中介與其他事物相聯系。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系中的一個中介、一個成分或一個環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聯系具有多樣性,事物聯系的主要方式有內外聯系、本質和非本質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唇亡齒寒”與“守株待兔”)等。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在方法論上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強調中國與各國協調發展和包容性增長共贏多贏,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貿易保護主義以鄰為壑,或者破壞事物之間內在的客觀聯系,或者把自私的主觀聯系強加于人,結果往往是損人又害己,或者損人不利己。
(3)聯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存在發展的系統狀態。所謂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1+1大于2,反對簡單機械分)
第一,系統具有整體性,即整體非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齡”,部分有機的優化整合,遠遠大于部分簡單相加的效果;部分割襲式的破壞內在聯系的機械分工,必然大大破壞系統的整體功能,導致“1+1<2”的結果。
第二,系統要求結構的優化和穩定,結構劇烈變化直接損害系統的內在和發展,結構的重大變化直接改變系統本身的性質,在相對穩定前提下的結構優化又可以大大提高系統的整體素質與功能。現代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優化反映的就是系統的結構優化規律。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方法論,一是強調整體性,“1+1>2”;二是強調結構優化,可以大大提高系統的整體素質與功能;三是主張系統的開放性,封閉會喪失系統生存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4)事物縱向的聯系表現為過程,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①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②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③堅持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恩想abc,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上,a就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b用發展眼光看問題c、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做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在今天,科學地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歷史過程、歷史階段、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對我們堅定信念、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1)對一切事物采取辯證否定即“揚棄”與“批判繼承”的分析態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時,必須同時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確地把握事物當前的性質;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確地展望事物發展的前途。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搞形而上學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對待古代文化遺產,要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待外國東西,要有選擇地吸收,“洋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絕,也不能全盤照搬。
(2)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就要正確認識、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要大膽地吸取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對其腐朽的東西給予堅決地批判和拒絕。
6.(1)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原理,要求人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要建立在現代化大工業的基礎上”),從同一中把握對立(“白馬非馬”)。這是辯證認識的實質所在。形而上學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在它看出有差別的地方就看不見統一,在它看見統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別”,這種只見對立、不見同一或者只見同一、不見對立的觀點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絕對化和片面化,而且導致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專制與霸權。就方法論而言,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把西方價值觀絕對化,夸大為世界唯一的普世價值,完全否認事物存在發展的差別性、多樣性、豐富性和相對獨立性,在哲學上就是一種強調絕對同一的錯誤。教條主義(“削足適履”)也是以思想教條的“絕對同一性”完全否認時間、地點、條件的相對性及其矛盾特殊性,犯的也是“絕對同一性”的哲學錯誤。
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制約的原理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黨制定戰略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著的各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兩個方面,能夠把同一的事物區別開來和把對立的事物聯系起來,做到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我們黨的歷史上關于統一戰線中的“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和現階段改革開放中“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實現祖國統一的“一國兩制”的方針,包括對美國外交上“斗而不破”的方針,就是成功運用對立統一學說的范例。
善于發現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對立和同一的關系,從同一中發現和利用對立,從對立中發現和利用同一,對于我們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著有利于進步的方向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條件下謀求“合作共贏”、“互利共贏”,在領土與主權爭端中搞“擱置主權,共同開發”等,是自覺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動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突出共同點,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爭哲學”,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沖突”或者“兩敗俱傷”。但是事物的質變與飛躍,靠的是矛盾的斗爭性,只有在矛盾斗爭中才能突破舊事物、舊秩序的保守束縛和發展局限。所以,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問題上,一種割裂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夸大斗爭性,否定同一性搞斗爭哲學;另一種割裂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否定斗爭與差別,把同一性夸大為抽象的絕對的同一,或者搞無原則的妥協退讓,或者搞思想或意識形態專制,強調用一個價值觀改造世界,否定文明多樣性與思想觀念多樣化。
(3)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暫時改變事物發展釣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我們分析問題和指導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實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4)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和諧的辯證法,“兩極相聯”、“一舒為二”、
“合二而一”等強調矛盾同一性的矛盾觀曾對歐洲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產生過深遠影響。馬克思說:“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像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一樣有共同之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這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中國傳統哲學中注重和諧統一的矛盾觀和“中和”、“中庸”之道,對于維護生態平衡、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于爭取社會的和諧穩定、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和平共處,對于促進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序、家庭的和睦相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7.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1強調規律客觀性、普遍性。2強調理論的指導作用。)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辯證關系,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尊重中國的基本國情,了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特殊問題與特殊規律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
8.矛盾不平衡性的方法論意義。矛盾特殊性就是盾種矛盾及簍譽諸方面在矛盾總體中各有不同的特性,表現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區別,從而也就是矛盾不平衡性的原理在實際工作中就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方法,一方面,“重點論”兩點論”為基礎,另一方面,“兩點論”以“重點論”為依歸,又有成績又看點是“兩點論”(反對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還要明確成績和缺點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要有主要區別,那就是“重點論”(反對單兵獨進)。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種矛盾及矛盾諸方面在總體中各有不同的特性,所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
9.形而上學和唯物辯證法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唯物辯是指用聯系的、運動的、發展的、矛盾的觀點來觀察世界及其運動的觀,而形而上學則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來觀察物質及其狀況的世界觀。
兩種發展觀對立的表現:(1)聯系的觀點和孤立的觀點的對立。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世界,強調在物質的相互制約、相互影來理解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而形而上學往往是用孤立的觀點來看待F否認聯系對事物發展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
(2)運動發展的規點和靜止不變的觀點的對立。唯物辯證法堅運動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它雖然也承認靜止,但是認為靜止不過動的特殊存在狀態,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整個世界都處在不停動發展之中;而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有真正的運動和發展,即使承認化也不過是場所的變更和位置的移動,也就是承認有量變,但否認有的質變、飛躍和發展。
(3)全面的觀點和片面的觀點的對立。唯物辯證法堅持全面的觀點.而形而上學則是一種片面的觀點。
(4)承認內部矛盾和否認內部矛盾的觀點的對立。唯物辯證法認為雖然內因和外因都是發展的重要條件,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決定性的原因,因而把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的原因歸結為事物的內部矛盾。而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的矛盾,尤其是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它們往往夸大外力的作用。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爭論的焦點。
10.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中的地位決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第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要統籌兼顧又要抓突出問題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方面,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的正確處理,解決好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才能為解決次要矛盾、矛盾次要方面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基礎和前提條件。第二,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第三,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第四,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的方法。第五,矛盾特殊性與普遍性即共性與個性。第六,“求異”思維(即矛盾斗爭性,強調差別斗爭性)與求同方法以及“求同”存異的方法。第七,逆向思維與雙向調節。第八,換位思考。第九,統籌兼顧與突出重點。第十,適度的方法-強調適可而止(度的概念),防止過猶不及,等等。(單項思維、單相思是認識論;換位思考是辨證論,統籌兼顧是普遍聯系;)
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同矛盾決定問題的不同性質,不同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在共性的基礎上認識個性,通過個性把握共性,是矛盾辯證法的精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