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昨日上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首次公開全面闡述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習近平認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一名接近高層的研究型官員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表示,習近平的表態明確了中國官方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態度,未來的政策制定也將基于此。他還認為,習近平的表態有利于統一共識、凝聚信心,同時打消市場對于大規模“刺激”的幻想。
經濟增速放緩常態再確認
習近平昨日表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了7.4%,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
習近平還說,當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增長勢頭顯著,內需不斷地擴大。
這種7%左右的增速、收入分配調整和經濟結構轉型的組合,并非短期現象,而是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種較長期的不同于以往的狀態,習近平把它概括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并提出了開篇所述的中高速增長(區別于以往的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創新驅動(傳統上是投資驅動)這三大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在這三大特點中,長期最受關注的無疑是經濟放緩的問題。自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后,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10年~2012年經濟增速連續11個季度下滑,2012年~2013年GDP年增速連續兩年低于8%。
這一增速持續放緩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大發展中從未遇到過的,對這一問題產生根源的判斷,也直接決定著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走向。
在市場“改革與刺激”、“會不會硬著陸”的爭論中,決策層近來多次定調“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對經濟下行表現出極大的容忍度。
包括厲以寧、成思危、姚景源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均認為,對經濟增速的放緩不必過分擔心,這符合客觀規律。姚景源近日對本報表示,一旦人均GDP到達一定高度,經濟增長都將由高速向中速轉換,概莫能外,這既符合經濟學規律,也符合國際發展經驗。
“經濟增速換擋絕對不是放任經濟下行不管,沒有高速奔跑的汽車突然變成龜速的道理。只是我們的重點變了,‘提質增效’將成為經濟和社會轉型的主要支撐。”開篇所述研究型官員表示,但承認經濟進入換擋期有利于為我們的改革贏取空間,有利于政策風向的調整,也有利于凝聚共識集中力量搞改革。
四大信心支柱
隨著傳統紅利的消失,中國經濟的潛力在哪里,不僅事關本國的發展,也關系到亞太乃至全球的發展。盡管超高速增長時代已成過往,但習近平昨日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四大發展機遇,從而維持海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首先,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習近平舉例稱,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的最新研究數據顯示,與2000年相比,當時中國的GDP總量是10萬億元,增長1個百分點是1000億元,而當前已達50萬億~60萬億,1個百分點對應的新增量是5000億~6000億元。這說明中國面臨的需求空間,包括每個企業面臨的需求空間是在持續擴張的,所以中國的增長仍大有潛力。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習近平表示,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大機遇則是結構優化升級,這也一直被學界視作重要的改革紅利。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4.6%。習近平認為,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未來6年中國轉型改革的重點是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和制度創新。到2020年,中國能不能從一個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將成為轉型與改革的歷史任務和重大挑戰,“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形成過程,還伴隨著經濟結構新常態、利益結構的新常態。”
第四大機遇來源于新常態下中國政府的大力簡政放權。習近平指出,簡言之,就是要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
政府職能的轉變一直是本屆政府的改革“當頭炮”。習近平舉例說,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引發境內外關注
中國最高領導人在APEC會議這樣的重要國際場合闡釋新常態,以及由此表現出的改革和政策定力,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注意。
“中國經濟新常態意味著不能以過去的眼光衡量現在的中國經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說,演講中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個特點,以及新常態下新機遇新希望的論述,讓人耳目一新。
對于外界普遍關心的經濟增速目標問題,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盡管經濟增速有放緩的趨勢,但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比如增速最高的時候甚至逼近14%,當時很大一部分增長其實來自基建投資,這部分比較容易表現在GDP上。現在中國經濟的動力則更多來自消費和服務業領域。
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歐冠升對本報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采取很審慎的方式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我并不擔心中國經濟增速到底是在7.5%還是7%,這樣的增長速度長遠來看更加健康并且可持續,單純強調過快的增速往往會引起產業的不均衡、信貸的過快增長,以及房地產的泡沫等。”
彭博社援引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的分析稱:“7%似乎是明年中國增長目標的共識。這是又一個信號,表明中國的決策者可以容忍較低的增長,以推進結構改革。我認為更低的6.7%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新常態下不是不講經濟增速,我們仍將最大程度地爭取經濟增長,這是一切改革的基礎,關系到長期和短期目標的實現。”前述接近高層的研究型官員稱,但新常態中更應該關注的是經濟結構、形式和主體等方面的變化。
除了具體的經濟增速指標,還有海外媒體關注中國未來的政策取向。
路透社和法新社在報道習近平上述講話時,都特別注意到習近平說中國的經濟風險“沒有那么可怕”。路透社注意到,習近平并沒有對具體的宏觀調控政策發表任何看法,但強調了中國政府將堅持深化改革。一段時間以來,出于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憂慮,外界不少經濟分析師呼吁中國降息,但中國的貨幣政策至今不為所動。
新加坡《海峽時報》認為,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已經顯示了巨大的決心,要從GDP狂熱中解脫出來,在官員政績考核中增加其他指標,并且敦促一些原先由國家主導的行業向市場開放。
因此,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李明江看來,新常態也是在提醒各級官員,不要指望政策風向很快轉向。“新領導層用‘新常態’傳達其新的治理風格。”他分析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