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從沒跌出過考研政治大綱,在今年大綱大變的情況下,你又有多少時間分配給了它?小編幫大家整理從政治真題角度講唯物辯證法的五大范疇,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所幫助!
原因和結果
1.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現象。
2.判斷前后相繼的兩個現象之間是否具有因果聯系,其根本標志是看它們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關系。
3.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如果把兩個具有因果聯系的現象從普遍聯系中抽出來加以考察,原因與結果的區分是確定的,如果把它們放在世界無限發展的鏈條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結果的區分則是不確定的。同一個現象是在一種關系中是結果,在另一種關系中則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有區別的。表現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發展中一定如此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并非必定發生的、不確定的趨勢。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它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偶然性則對事物的發展起影響作用,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
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是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①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
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系范疇。
真題例證:
1993年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命題中,屬于人本主義觀點的是
A.存在先于本質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統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
【解讀】本題既可歸于辯證法關于本質和現象關系的考查,又可歸于歷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考查。“存在先于本質”是薩特人本主義哲學的著名觀點,屬于現代西方哲學的常識,但考試大綱中無明確要求。本題屬于直接性試題,考查人本主義常識的記憶,使用正選法選出A。
1994年單項選擇題:唯物辯證法認為
A.必然性意義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計
B.必然性是可以預見的,偶然性是無法認識的
C.必然性是不可選擇的,偶然性是可以選擇的
D.必然的東西是偶然的,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D)
【解讀】本題考查對唯物辯證法部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解與掌握。兩者是對立的,必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是比較穩定的趨勢,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不一定要發生的不確定趨勢,產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是不穩定的趨勢和個別表現,居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事物發展趨勢出現某種偏差。兩者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并為自己開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009年分析題: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付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藥。二人不解:我倆患的是同一癥狀,為何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于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于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癥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將藥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醫是我國寶貴的醫學遺產,強調辨證施治,華佗對癥下藥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辨證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并分析其內涵。
【答案要點】(1)華佗對癥下藥的故事涉及的辯證法基本范疇主要有: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現實中因果關系的表現是多樣的。兩府吏生病,飲食過多、受涼感冒是原因,頭痛發燒是結果,是異因同果。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根據的一對范疇。本質決定現象,現象表現本質,人們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華佗通過望色、診脈認識了兩人發燒的不同原因,就開出了不同的藥方。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