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材料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
「材料1」
主義初起時,大都是一種救時的具體主張,后來這種主張傳播出去,傳播的人,要圖簡便,便用一兩個字代替這種具體的主張,所以叫他做某某主義,主張成了主義,便由具體的計劃,變成一個抽象的名詞。
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抽象的主義。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是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啟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
——摘自《三論問題與主義》《胡適全集》第21卷
「材料2」
我覺得“問題”與“主義”,有不能分離的關系。因為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運動。那么,我們要想解決一個問題,應該使他成了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問題。要想使一個社會問題,成了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問題,應該使這社會上可以共同解決這個那個社會問題的多數人,先有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作他們檢驗自己生活上滿意不滿意的尺度(即是一種工具)。那共同感覺生活上不滿意的事實,才能一個一個成了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摘自《再論問題和主義》《李大釗選集》
「材料3」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摘自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問題1:分析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
問題2:根據材料3,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
「答案要點」
(1)胡適反對教條主義和絕對真理觀,有其合理性,但是他把“主義”概念等同于教條,本身又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教條和偏見,要害是反對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導思想,即反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俄國的道路,根本改造中國,鼓吹實用主義的改良。
(2)李大釗強調“主義”對解決具體問題的指導作用,強調對于問題的理論思考,實際上是主張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導思想、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作為解決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傳播,根本原因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從客觀上說,中國的民主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這樣一種先進思想的指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毛澤東后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國際環境和時代特點的生動描述,但是,十月革命畢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的社會歷史條件。
①經濟上,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而迅速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
②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深入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階級基礎。
③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自由、民主、個性,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辟了道路。
總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有著階級基礎、思想基礎和文化土壤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過程中,十月革命是不可忽視的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和促進環節之一,但不可夸大其地位與作用,不能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唯一決定性環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