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針對北京工商大學682名各年級研究生的調查,讓該校研究生部副主任熊慧略感詫異:接受問卷調查的90后研究生中,有超過80%的學生表現出對“創業”的興趣,近60%的學生考慮自主創業。
提到90后,很多人想到的是“非主流”、“依賴性強”、“另類”、“狂傲不羈”等詞,大多都含貶義,為什么要給90后戴上這么多負面的代名詞?在筆者看來,90后中“有激情”、“有夢想”、“不安于現狀”、“富于創造力”的大有人在。正是他們有一顆“不甘于平淡”的心點燃了他們青春和活力,點燃了“創業”的無限激情。然而,有“想法”固然好,可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在選擇創業時仍需謹慎,切末“任性”而為。
“有想法”、“不甘心”是好樣的,證明“創造力”、“原動力”十足,但如若僅僅依靠這樣幾顆“不安于現狀”的心就想成就創業夢想,無疑是在“癡人說夢”。創業的激情“常有”,可“創業”所需的機遇、資金、人才不常有,所以要求每個創業者具備識別機遇的眼力、抓住機遇的魄力、吸引投資的能力、匯聚人才的魅力。而這些能力大多源自自身經驗的積累,豈是一朝一夕能夠得到。現實中,很多90后“創業夢想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在北京工商大學首屆研究生創業計劃書大賽上,第三方土地流轉平臺“九畝地”的發起人趙慶泉,意識到自己自信之下的隱憂:資金不足,經驗不足,人才不足,在比賽結束后主動向參會企業家們請教。這樣既有自信又虛心求教的表現,值得每一個“創業者”學習。
那么,政府是不是該全力支持這樣一批“有夢想、有膽識”的年輕人呢,答案不言而喻。政府需要出臺更多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規定,為更多的創業者提供低利息的信貸,進一步解決創業者資金難以匯聚的問題。當然,政策先行必須嚴格執行,政府對于創業項目是否符合國家資助標準一定要嚴格審查,符合標準的立即落實,不符合標準的該舍棄則舍棄,真正的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于違反國家規定的,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懲處。同時,配套的獎勵機制也應更加完善,激發更多的創業激情。
大學作為主要的知識教育平臺,亦不可忽視對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應積極在校內設立創業學習課程,開展創業模擬活動,配備專門的指導老師負責指導項目的實施,讓學生們在邁入社會前更加了解創業的流程、癥結、難度。
當然,創業的成敗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創業所需的“天時”、“地利”、“人和”需要創業者的自身努力,亦需要各自家庭的支持、政府政策的照顧、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奉勸正“趕考”于船業路上的90后,宜深思而熟慮,勿沖動而任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