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題特點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只考查分析題,分值10分。所考查的考點均是當年熱點問題,而且問題均會與中國相關,會涉及到黨中央文件和最高領導人有關國內外形勢的主要觀點。
二、熱點時政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在多個場合提到"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提"亞太夢",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外交新理念深入貫徹,還有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已經是老生常談,和平發展道路相關知識點幾乎成了回答當代問題的萬能句子。
三、重要考點
(一)亞太夢與"一帶一路"
1.亞太夢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提"亞太夢"。這個夢想(內涵),
①就是堅持亞太大家庭精神和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亞太繁榮進步;
②就是繼續引領世界發展大勢,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③就是讓經濟更有活力,貿易更加自由,投資更加便利,道路更加通暢,人與人交往更加密切;
④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加安寧富足的生活,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為此,各國要共同建設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要攜手打造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要不斷發掘經濟增長新動力;我們要精心勾畫全方位互聯互通藍圖。
2."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對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隨著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有能力、有意愿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特別是為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提出新倡議新設想。中國愿意同各國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為亞太互聯互通、發展繁榮作出新貢獻。
2010年前后,美國竭力提倡建設過境中亞和南亞國家旨在幫助阿富汗復興的"新的絲綢之路"的主張。華盛頓這一主張的主要用意就是通過幫助中亞國家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盡管都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但美國所謂"新的絲綢之路"主張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存在根本區別。美國是為了保持在中亞和南亞的影響力,延續了"新干涉主義"的霸權特征,中國則是為了推動合作共贏,體現了和平、交流、合作、共贏的精神;美國所謂"新的絲綢之路"主張是排他性的,即阻止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過多介入,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則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是一個實體,不搞封閉機制,有意愿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二)中國的外交理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外交理念的重大創新
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并提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12字精神",其中突出了"共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贏"所體現的是中國政府對國際秩序的新理解,認為在經濟上各國應該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政治上,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體安全、合作安全,反對絕對安全和單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張尊重文明多樣性和發展道路多樣化,促進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贏"并不意味著否認分歧摩擦的存在,而是提倡通過有效的溝通協調增進信任,通過求同存異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
2.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據和意義
第一,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的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第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第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國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
意義:
一是中國和平發展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
二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
三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將推動國際力量對比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引導國際格局演變和國際體系變革。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了主權、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辟體現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力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