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日子,今年報考碩士研究生的人數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過人們對名校、熱門專業(yè)的追捧依然高熱不退。
就在前兩年,教育部對大學本科擴招踩剎車,同時又攤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餅”。據教育部官員透露,近5年培養(yǎng)的研究生約占培養(yǎng)總數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員講到,“我國大學生規(guī)模超過其他國家,但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方面無論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是與自身需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2012年我國博士生畢業(yè)總數為5.6萬人,約為美國的40%;碩士生畢業(yè)總數為56萬余人,不到美國的70%”,這一番言論,被不少專家視為繼續(xù)加大研究生擴招的信號。
面對旺盛的考研熱,高校擴大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有充足的“底氣”。不過,當前大學教育質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貶值鏈,研究生培養(yǎng)泡沫已經出現(xiàn),也是不爭的事實。人們不由得想問:研究生不斷擴招,是所謂的教育成就嗎?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如何才能越來越好?
功利的考與“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區(qū)一處小區(qū)做出納的王霖霖提前請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報考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將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樣報考法律碩士,盡管法律相關專業(yè)近幾年連續(xù)登上各種就業(yè)難排行榜,報考的熱度并沒有降溫。
王霖霖本科就讀于民大的法學專業(yè),去年畢業(yè)時找工作屢屢碰壁,她的好多同學最終選擇了和專業(yè)不對口的工作。王霖霖則選擇了一份物業(yè)出納工作,住在小區(qū)的地下室,一個月三千元工資,她看中的是這份工作清閑,有空備考研究生。“現(xiàn)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將來有什么樣的發(fā)展,心里也沒有數。不過,總比本科畢業(yè)時好找對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談及將來,她的眼中充滿迷茫。
當下,大學生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大,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業(yè)已代替學術成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圓名校夢(42.8%),接下來是逃避就業(yè)壓力(33.7%)、重新選專業(yè)(33.1%)和進入理想城市(32.0%)。僅25.6%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大學生考研是因為對學術研究有興趣。
研究生擴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現(xiàn)了研究生數量大于本科生的情況。我國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擴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內),但近年來借研究生培養(yǎng)結構調整,增加專業(yè)碩士,在2015年專業(yè)碩士和學術碩士比例達1:1,一些高校還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幾年,985高校、211院校紛紛宣布自己要辦成“研究型大學”,一些教學型大學也不甘落后,紛紛申報碩士點、博士點,并以碩士點、博士點的多少,來評價辦學水平。在許多高校,碩士研究生的錄取數量早已超過了本科生。面對日益增長的研究生數量,高校資源捉襟見肘。如今年北大、北師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簡章寫明,部分專業(yè)型碩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費用。
一些導師變身“老板”
就讀北京某理工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姜鵬,簽約了一家大型國企的科技部門,現(xiàn)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畢業(yè)證,早點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給“老板”(導師)打工了,姜鵬心里就泛起隱隱的快意。由于當初在本校保研,從大四起姜鵬已經給“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幾年來,姜鵬及其同門幫導師完成了不少項目,每個月導師給他們發(fā)幾百到兩三千元不等的酬勞,“大頭都被‘老板’賺去了”。
姜鵬對記者講道,在他們學校不少導師都會經常在外邊接項目,并把項目分解給門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碩士,由他們再帶領“老板”門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個小團隊工作。與姜鵬有著類似煩惱的在讀研究生不在少數。到研究生層次,有的師生關系已經異化為一種赤裸裸的“雇傭關系”,學術水平根本就難以提高,這已經成為人們公認的事實。
12月22日,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上,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談到導師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現(xiàn)象時,憂心忡忡地指出,“現(xiàn)在很多導師把學生當作勞力用,不當學生來培養(yǎng)。這是很大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閻光才則講到,導師不導,很重要的原因是導師太忙。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0%的教師把科研排在時間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將近30%的老師選擇將教學放在第一位,“導師資格審定需要加強,自身責任意識也要強化”。
在擴招形勢下,高校教學資源出現(xiàn)緊張。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一名導師同時帶幾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況并不鮮見。這樣的培養(yǎng)規(guī)模,令研究生導師制形同虛設,導師根本無暇對這么多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高校忙著擴招學生,卻并沒有增加教師資源,擴招的壓力都轉嫁到了導師頭上。有的導師手底下帶著二三十個學生,都不知道該怎么給學生弄課題。”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導對記者說。
在導師越來越“忙”的同時,研究生的論文也越來越“水”。在教師層面,他們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無心向學。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撰文稱,“無論是設計,還是論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經糊弄很長時間了”,“很多答辯會,就變成恭維大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質量與數量成長不成正比,除了因為擴張帶來高校教學資源緊張之外,不少專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與所長在哪兒,只是被動地“導師研究什么,就跟著打點什么雜”。“如果學校教育從7歲上學到26歲博士畢業(yè)都在被動形式下進行,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認為。
就業(yè)壓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國研究生的擴招,與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幾乎是同步的。擴招帶來的是學歷的迅速貶值。然而,提高學歷就能提高就業(yè)競爭力嗎?
這一點,就業(yè)市場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沒有與學歷相匹配的真實能力,最終會讓學歷貶值。現(xiàn)在不同行業(yè)對學歷都有了明確的個性化評價體系,碩士學歷籠統(tǒng)地優(yōu)于本科學歷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xiàn)在是招碩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碩士干的活,盡管近幾年新人學歷高了,技術水平卻并沒有上升一個層次。”一家IT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