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多年來,宏觀層面的體制變革與結構調整始終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在發展規模漸趨穩定,學位類型結構調整、培養機制改革以及學位授權點評估等宏觀層面制度框架基本成型之后,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進入到一個由外入內,自上而下的新階段。筆者基于其團隊進行的調查,指出當前高校等研究生培養單位內部存在的困局,認為在這一新階段中,高校等研究生培養單位內部自我約束與自我激勵機制的確立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切中當下核心問題,很有意義。
改革進入“由外入內”新階段
2014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招生選拔制度;鼓勵特色發展,構建以研究生成長成才為中心的培養機制;提升指導能力,健全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責權機制;改革評價機制,建立以培養單位為主體的質量保證體系。”這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改革重點逐漸由外入內、自上而下。這同時也意味著: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作為質量提升與保障的責任主體,深入開展內部培養體制與機制的改革,圍繞學術創新與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全面推動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將成為我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核心目標與任務。
自2009年開始,我們承擔了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議的《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撰寫工作。5年來,通過持續關注研究生院高校師生的態度和感受,積累了大量的調查數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研究生培養過程各個環節還存在諸多亟待去解決的問題。這當中有些問題固然與外部相對刻板的體制束縛有關,如在招生環節,2010年的調查顯示:導師們對傳統筆試考查方式的認同率不足50%,對目前所招收博士生素質滿意的比例也僅為49%。為此贊同當前正在試點的申請考核選拔方式的比例達到了76%,并且70%的導師認為招生選拔放權于導師不會帶來權力的濫用。但同時,大量的調查表明,研究生教育的更多問題其實還在培養單位內部,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外部體制改革和質量監督只是條件,內部自我約束與自我激勵機制的確立才是根本。沒有內部的自主、自律與勵志圖新,外部條件永遠無法轉化為內部行動的動力。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諸多現實問題提醒我們,研究生教育改革已進入“由外入內”“自上而下”的新階段,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改革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課程教學還存在薄弱環節
調查顯示,課程教學方面的不足是導致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2009年調查顯示,相對于學術支持條件與導師指導等,博士研究生評價最低的是課程教學,其中主要問題是在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2011年的進一步調查則表明,在課程方案設計、課程設置、課堂氛圍以及學生課后專業文獻閱讀等方面,師生反饋盡管存在一定差異,但各自的滿意程度都不高。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認為各個學段間課程存在低水平重復的比例將近50%,對于普遍開設外語公共課的認可也僅僅達到“一般”水平。在教學方法上,問題更為突出。調查表明,研究生相對偏好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方式,對單純講授予以認可的比例僅為8%。但是,在現實中,認為目前課程主要采用講授方式的比例近60%。更為尷尬的是2010年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調查發現,所學課程經常或較為經常采用講授方式的比例竟高達90%。
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不盡如人意,與研究生素質能力表現間存在直接關聯。調查結果表明,研究生認為當前課程教學最為忽視的能力培養包括三個方面:發現問題能力(56.5%)、解決問題的能力(42%)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能力(49%)。對特殊群體即延遲畢業博士生的調查反映,導致他們無法正常畢業的最突出因素是“自身的專業基礎和科研能力”,比例達到52%,該結論與我們2010年關于教師的調查結果驚人相似,在關于影響其學術成長眾多因素中,“個人學術訓練不足”排在首位,占39%。
導師指導環節亟待加強
僅次于課程教學,影響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隊伍專業水平、指導態度和方式等。調查表明,超過80%的博士研究生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是決定研究生質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發表數量本身或許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師的學術水準,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整體師資隊伍內部的結構形態。調查數據統計表明,在研究項目與學術產出方面,導師群體內部存在明顯分化的結構特征,25%的教師大概貢獻了64%的科研產出,在超過50歲年齡段的教師群體中,這種分化特征反而更為突出,這無疑表明導師群體內部存在比較大的水平差異。
另外,在導師指導時間與精力投入方面,針對1320個樣本的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調查顯示,國外導師指導頻次為每周1次的比例達到75%,而2013年的調查結果是,研究生認為導師指導頻次每月3次以下的比例近50%,通過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越是年富力強的中年教師指導頻次越低。在此需要予以說明的是,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恐怕并非完全是導師的責任心問題,而是與我國當下高校整體的學術體制與制度環境存在關聯。數據表明,超過90%的教師周工作時間為40小時以上,其中周工作時間在51小時以上的比例超過60%。調查還表明:科研負擔重、行政事務甚至與學術毫無關聯的瑣碎事務過多是導致導師精力分散的重要原因。總之,導師指導投入不足會影響研究生的質量,正如我們對順利畢業與延遲畢業博士生的對照分析發現,導師指導頻次少與博士生延期畢業現象間存在顯著關聯。
除此之外,數據分析結果還表明,研究生學習的滿意度與師生關系、導師的學術業績以及指導行為間存在高度相關。其中,研究生對導師指導行為最為排斥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對學生學術不規范行為默許或放縱,漠視甚至侵占學生學術貢獻,性別與地域歧視,為科研項目有意延長畢業時間,對學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問詢不予理睬等等。
基本制度執行力略顯不足
質量保障貫穿于從招生、培養到畢業的全過程,課程教學與導師指導是核心環節,它們也代表了研究生教育日常運行狀態。日常運行狀態良好與否,不僅取決于師生教與學過程中的內在自覺,還需要通過相關核心制度與規范以一種外在激勵與約束的方式促成師生的自律和責任意識。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建設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在執行力上還略顯不足。
2009年的調查發現,關于學業考核是否為研究生帶來學習壓力以及學業考核是否具有促進作用,整體反饋低于一般水平。
2011年針對800多名碩博連讀生的調查也顯示,不同程度認可中期考核為學習帶來很大壓力的比例僅占36.5%。相對于國外較為嚴格的中期遴選與淘汰分流制度,我國研究生教育也多少帶有與本科教育相似的嚴進寬出特征。重規范制定但輕于抓落實、高舉輕放的姿態難免使部分師生產生懈怠心理。當然,外在強制充其量也就發揮些許嚇阻與震懾作用,規范過多過細過嚴,有時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甚至抑制了自主探究與學習的活力。例如,為嚴格論文答辯標準,我國各高校都紛紛建立了國外比較罕見的博士論文盲審制度,調查中發現,該制度的實行的確為博士生施予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對于盲審過程中評審專家是否是真正熟悉論文內容的小同行,評審結論是否客觀,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頗有微詞。為此,人們認為論文評閱究竟是盲審還是明審并不是重點,超過80%的博士生認為,最為關鍵的是評審專家的責任心、對論文涉及領域熟悉程度以及評審專家自身的學術能力與水平。
內部制度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以上通過對5年部分數據的梳理,著重將目前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予以客觀呈現。揭示問題的目的并非將現實描述為“一團糟”,事實上,調查數據縱向分析發現,我國各高校對上述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已經或正在通過系列改革措施嘗試予以解決。2014年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工作的通知》(學位〔2014〕16號)、《關于開展2014年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工作的通知》(學位〔2014〕17號),這標志著以培養單位自評為主的學科授權點評估正式啟動,加強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正在被提上議事日程。
以自我評估為主,意味著相關主管部門開始逐漸淡化其過程管控角色,轉向了重問題診斷和底線評價的監督者。通過賦予培養單位權力與責任主體地位,力促培養單位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學術前沿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主確立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形成特色。而對于培養單位的管理部門而言,必須明確: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在基層和導師,高校在重視貫穿培養全過程的基本制度規范建設特別是其有效落實同時,務必把應該下放的權力還給基層或者導師,如此才能做到權責相符,提高和強化基層與導師的責任意識。
最后,有必要特別強調的是,研究生質量提高的根本在于導師隊伍建設。但是,我們在不斷強化導師責任的同時,不能漠視導師自身的成長,他們尤為需要一個良好健康的學術文化與環境予以扶持。就此意義而言,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條件,尊重教師的權利,倡導學術民主,呵護學術自主,消除過多的無關學術的行政侵擾,淡化功利刺激,如此等等,又是創建導師與研究生共同成長環境的基本條件保障。換言之,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根本,還在于高等教育內外體制與整體環境的改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