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研究生培養體系里的主體,更是即將走入社會的新生力量。在種種關于研究生培養制度的討論中,比較常見的是主管部門的文件、來自專家的意見、一線教師的聲音,而作為主體的學生,似乎只是在被動地接受著制度的安排。今天,就讓我們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厘清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來自金錢的壓力
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年甚至更久,讀研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僅需要投入寶貴時間,還要面臨來自金錢方面的壓力。畢竟,潛心學術與科研,需要基本的物質保障。
“連我們老師都說,現在學生讀研、讀博的壓力比十多年前他們讀書時的壓力大多了,因為那時大家都窮,哈哈。”接受采訪時,北京某“985工程”高校文科類碩士生李熙這樣告訴記者。
李熙表示,自己每個月的補助只有700元,幫導師做助教還有500元。他隨即補充:“但不是每學期都有助教的工作可以做。”這樣算起來,每個月的補貼只夠李熙吃飯,“其余的生活開支還是要靠爸媽給的生活費”。
與其他已經工作的同學相比,李熙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該讀研,更不應該“一條道走到黑”地還打算繼續讀博。“沒辦法啊,誰讓自己喜歡這個專業呢。”李熙感慨道。
相比之下,理工科,尤其是工科類的研究生在經濟方面的壓力稍微小一些,因為在實驗室幫老師“干活”可以為他們帶來一些收入。曾在中科院某研究所讀研的小劉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每個月能拿到手的補貼有兩千多元,對于生活一向節儉的他來說,是足夠用了。不過,對于在讀書階段已經成家的一些博士生來說,兩千元左右的補貼還是不夠孩子的“奶粉錢”。考慮過外出兼職又怕影響自己在實驗室的表現,對于這部分研究生來說,情況有些棘手。
實際上,如何提高研究生待遇,讓他們在22~28歲這一關鍵的人生時期得以安心、潛心地進行科研,已經是許多高校教師、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們極為關注的話題。
國家也已從經濟層面著手調整研究生培養體系,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所有被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開始全部自費。而此前,研究生多以公費生為主,而且獎學金額度較低。取消公費生的同時,各地也出臺了新的研究生收費實施辦法,在開始收繳學費的同時,向所有符合條件的全日制研究生提供研究生國家助學金,以及各種獎學金。在理想的環境下,博士生能拿到3萬元國家獎學金,平均每月2500元的收入。但是,畢竟僧多粥少。譬如李熙,去年拿到了2萬元的國家獎學金,但他也坦率地承認,這在他們學院里是“獨一份”。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認為,就解決博士生生活層面的問題而言,補助的標準應該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但是,現在能達到3000元補助標準的高校、科研機構極為少見,通常在1000元至2500元之間,最低甚至僅維持在1000元左右。
2013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提交了自己關于關注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博士生待遇的提案,起因在于優秀人才出國深造或者進企業謀求高薪高職的社會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國內首位研究GSM-R鐵路無線通信專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的鐘章隊也會為博士生招生而感到頭疼。在他看來,提高博士生待遇才能真正吸引優秀人才繼續讀博,從事基礎性和創新性研究。他表示:“目前科研項目只允許不到10%的總經費用于博士生勞務費或津貼上,這一規定大大限制了博士生待遇的提高,可以提高到50%以上。”
“換湯不換藥”的課程
一直以來,學生們對于研究生課程的吐槽都不少。同一門課,“概論”改“專題”的情況并不少見。而這樣的體會,一所學校的“土著”往往體會更加深刻。
上海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生告訴記者,作為本院保送讀研的學生,在她看來,學院為本科生開設的專業課與碩士的專業課幾乎完全相同,是“換湯不換藥”,多年前師兄、師姐做的課堂筆記可以一傳再傳。
她這樣向記者描述自己的研究生課程:“老師不變,內容不變,只是課程名稱有所變化罷了。還有一個變化在于所謂的自由度更大了,老師只是安排學生分組完成討論、作報告,之后再簡單點評一下。我們的任務比以前更辛苦了,但并沒有感覺學到更多東西。”
采訪中,記者發現,課程少,內容水,有效學習時間短,這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們的普遍感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往往作兩種情況應對:一心要在學術這條路上深造的學生會自由利用多出來的空閑時間閱讀專業書籍、參加各種讀書會;不打算繼續深造、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學生則積極尋找實習機會,忙著為自己日后投向人才市場的簡歷增添幾筆履歷。而理工類的學生則大多表示,泡實驗室、干活是他們的日常生活,雖然課程不多,但實際上做科研的時間并不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