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氣象大師竺可楨
陳學溶1916年出生于江蘇南京的一個較為貧困的城市平民家庭,1923年插班進入倉巷公立第二小學三年級,初小畢業后升入府西街的江寧縣第一高等小學。
幸得益于首都中區實驗學校(1933年改組為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李清悚和江菊人先生的幫助,才順利念完初中和高中。
上世紀20年代,竺可楨在領導創建一批測候所和大力協助有關單位籌建測候所時,深感氣象專業人員缺乏。
于是,先后舉辦了四屆氣象練習班,1934年,在第三屆氣象練習班招考中,中學時成績就一直十分優秀的陳學溶名列榜首,被順利錄取。
當時國文常識的作文題是“氣候與人生”,而他的氣象人生路,也從此開啟。
竺可楨為第三屆練習班親自編寫講義,并親自授課。竺可楨先生認真、負責、細致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風范從此深深印在陳學溶的腦海中,影響了他的一生。
畢業后,陳學溶被分配到泰山測候所工作。泰山上生活艱苦、寂寞,工作重復、繁瑣,要求卻十分嚴格,沒有多少人愿意去那里工作。但陳學溶一呆就是兩年,心無旁騖地進行氣象觀測、統計,做好每份報表,從沒休息過,更沒請過假?臻e時間他就如饑似渴地閱讀測候所訂閱的書報。
此后,無論是隨南京氣象研究所遷往漢口、重慶工作,還是奉調西安建立西安頭等測候所,抑或是在中國航空公司從事民航氣象工作、在江蘇省氣象局從事天氣業務管理以及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陳學溶總是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工作時做觀測、作預報,工作之余還是借書、讀書,潛心鉆研。
百歲老人為研究生改論文
1972年,陳學溶來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前身——南京氣象學院工作。憑著多年老預報員的經驗,他帶著學生們在校內實習、到基層氣象臺站實習,手把手地教他們填圖、分析和做天氣預報。1983年,陳學溶成為學校首批碩士生導師并先后指導了5名研究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的研究生張璇正在做一項關于民國時期中國氣象學會的研究,2015年2月,經過多位老師輾轉介紹,她找到陳學溶先生請教。百歲高齡的陳老就這樣為這位20出頭的年輕后生一字一句地修改起論文。而近兩年,陳老以近百歲的高齡又發表了8篇氣象史論文。
1988年陳老退休,用他的話來說,學校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的單位。“但是我非常慚愧,我幾乎沒為學校做什么事情,學校對我的關心照顧卻是超過一般的。”采訪中,陳老一直這樣謙虛地說。
認真、細致,幾乎每個與陳學溶共事過的人對他都有這樣的評價。也正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認真和細致,讓陳學溶為我國氣象事業做出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
他開創了我國中小尺度天氣分析的先河。原中央氣象局副局長兼總工程純樞院士認為,陳學溶關于1953年梅雨季節六月江淮地區和長江南岸的暴雨的研究,是我國暴雨成因研究的開端,指出暴雨與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密切相關。
他制定了我國民航氣象服務規范,由于這份規范內容比較詳盡,切合實際,中國民用航空局多年來仍在執行其中的有關條文。他還執筆撰寫了《江蘇省農業氣候區劃》。
而陳學溶總是認為,自己做的只是一些小事。
被贊“99歲的老義工”
致力于中國近現代氣象史研究,是陳老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2001年,《竺可楨全集》編纂工作正式啟動。2002年,87歲高齡的陳學溶被《竺可楨全集》編委會聘為特邀校審。
《竺可楨全集》可是名副其實的煌煌巨著,共24卷,約2000萬字。陳學溶不顧年事已高,一心只想著為恩師再做些事,為氣象事業再做些事。但這一干,就是13年。他對“人、事、時、地、物”的考證非常精準,除親歷親見外,考證務必求真求實。為了查找資料,他自己動手,為一個數據、一個典故、一個疑問,東翻西找,不查到確定,絕不罷休。他一天最多的時間是坐在桌前臺燈下,舉著放大鏡校對,被編委會贊為“99歲的老義工”。
其實,1998年之后,陳老每隔兩三年都要與病魔博斗一番。2005年,他又被查出結腸癌。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他堅決要求盡快動手術,“哪怕手術臺上下不來,我自己負責!我只要兩年時間,再給我兩年時間,手上的事能做完,我就滿足了!”抱著強烈的意念,陳學溶積極配合治療,身體剛一康復,他就又投入到《竺可楨全集》的審校工作中。
《竺可楨全集》主編樊洪業被陳老的精神深深打動:“可以說,《全集》就是他的命,編纂期間,他幾次病危,又都轉危為安。只要《全集》有事情找他,不管是審校還是作研究,他都全力幫忙。”
2014年,《竺可楨全集》24卷終于全部出齊,陳學溶有說不出的高興:“能為以后研究歷史的人提供一部真實的史料,我心足矣!”
1984年,中國氣象學會向陳學溶頒發了“從事氣象工作五十年的前輩專家”表彰;2004年,陳老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氣象科技貢獻獎”,同時受到表彰的有葉篤正、陶詩言等26位老先生。2013年,他又被選為國家“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采集對象,到目前為止,氣象界有5人入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