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近日,據調查統計,法律碩士專業考研報錄比最高的院校為:
中南大學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工、理、醫、文、法、經、管、哲、教、史、農、藝等12大學科門類,輻射軍事學。擁有完備的有色金屬、醫學、軌道交通等學科體系;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42個;設有30個二級學院,94個本科招生專業;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1個。材料科學、工程學、臨床醫學、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7個學科ESI(基本科學指標)排名居全球前1%;擁有以“南湘雅”聞名的3所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及附屬口腔醫院、腫瘤醫院和海口醫院。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師資力量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國家“****”入選者40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講座教授35人,國家教學名師8人,博士生導師1000余人,教授及相應正高職稱人員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45人。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原名四川財經學院,前身院校之一是創立于1925年的上海光華大學,學校是在1952年和1953年兩次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由西南地區17所財經院校、綜合大學的部分系科合并組成。1980年起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主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199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2000年2月,學校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管理,是教育部直屬并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一所重點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已形成光華校區、柳林校區及電子商務學院(綿陽涪江)的分區辦學格局。歷經三次創業發展階段,教學科研水平位居全國財經院校前列,已發展成為國家金融、經濟部門高水平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國家金融、西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的基地,西部地區經濟與管理學科國內外學術交流中心。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和審定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導師的高校。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丁家橋等校區,四牌樓校區坐落在紫金山麓、玄武湖畔,這里曾是明朝國子監所在地,千百年來書聲不斷,學澤綿延。九龍湖校區坐落在江寧開發區南部,這里環境優美,規劃建設氣勢恢宏,是理想的修業治學之地。
東南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之一,素有“學府圣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東南大學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1年,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國立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長,他周咨博訪、廣延名師,數十位著名學者、專家薈萃東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之譽。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設理、工、醫、農、文、法、教育七個學院,學科設置之全和學校規模之大為全國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文理等科遷出,以原中大工學院為主體,先后并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系、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東南大學組建新的東南大學,南京地質學校并入東南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學校原名西南政法學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劉伯承元帥擔任校長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系為基礎,合并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重慶財經學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掛牌成立。建校伊始,學校得到時任西南局負責人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出任首任院長,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校名。
1954年,學校從嘉陵江畔的化龍橋遷至歌樂山下的烈士墓旁。1958年,中央公安學院重慶分院并入學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學校聚法學之名流,納實務之精英,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
學校先后經歷了由西南大區、司法部、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重慶市等多次隸屬關系變更。“文革”期間曾被迫停辦,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率先復辦。1978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重點大學,也是司法部部屬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點大學。199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5年,學校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2001年,學校開始建設位于兩江新區的渝北校區。2003年,成為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4年,經人事部批準,設置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7年,學校辦公中心由沙坪壩校區遷至渝北校區。2008年,學校成為教育部支持重慶市重點建設高校。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為開展自主招生試點工作高校;10月,學校進入“部市共建”大學行列。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1921年秋,商科東遷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為東南大學分設;1928年改名為中央大學商學院;1932年,從中央大學劃出獨立,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1950年改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陳云同志題寫了校名。1997年,******總書記為學校80周年校慶題詞:“面向21世紀,把上海財經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大學”。學校原屬國家財政部領導,并由財政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00年2月,劃轉教育部領導。
歷經幾代財大人的艱苦創業和努力奮斗,上海財經大學已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1996年,學校通過了由財政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翌年又通過了項目立項審核。2000年,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進行了優秀評價,并正式評定為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700余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在許多學科均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近年來,學校積極引進人才,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高學歷中青年教師,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
南京師范大學
20多年來,我校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學科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得到不斷拓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我校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7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1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擁有博士后流動站8個。在12個學科門類中,我校有4個門類布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7個門類布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8個門類布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門類布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覆蓋的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數達到了1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數達到36個。從學院分布情況來看,全校21個學院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學院有6個,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學院共有13個,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院有14個,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院共有21個。研究生教育的層次、類型和培養方式也逐步向多樣性發展:除了招收和培養全日制博、碩士研究生外,還開展了授予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工作和招收、培養教育碩士、法律碩士、高校教師碩士、藝術碩士等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合作培養“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等。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點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其前身是1921年始建于天津的天主教會學校——天津工商大學,先后易名為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天津師范學院、天津師范大學,1960年改建為綜合大學,定名河北大學。1970年遷至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1960年、1962年、1978年、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決定對河北大學進行重點建設。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決定對河北大學比照“211工程”院校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重點建設。200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重點支持河北大學建設的通知》,決定與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同重點支持河北大學的建設。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也是首批被批準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為國家“211工程”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與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之一。同濟大學創建于1907年,現已成為擁有理、工、醫、文、法、經(濟)、管(理)、哲、教(育)9大門類的研究型、綜合性、多功能的現代大學。
同濟大學現設有各類專業學院22個,還建有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等,設有經中德政府批準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中德工程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1個本科專業、140個碩士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58個、13個博士后流動站,學校擁有國家級重點學校10個。各類學生5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具有各類高級職稱者1900多人,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2個。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設有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科研基地16個。學校還設有附屬醫院和2所附屬學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